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实际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两部女性游记中的喀什形象 | 第13-25页 |
(一) 独特的自然风貌 | 第13-17页 |
1、生态环境 | 第13-16页 |
2、资源宝地 | 第16-17页 |
(二) 风俗人情的细微展示 | 第17-25页 |
1、民众日常生活探微 | 第17-21页 |
2、异域之邦的文化遗存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女性游记的再现机制:喀什形象的内质言说 | 第25-36页 |
(一) 叙述声音与女性权威 | 第25-29页 |
1、第一人称:经验式叙述 | 第26-28页 |
2、女性话语权威 | 第28-29页 |
(二) 女性叙述视角 | 第29-32页 |
1、空间视角 | 第30-31页 |
2、心理视角 | 第31-32页 |
(三) 叙述干预 | 第32-36页 |
1、异性共同体“我们”的干预 | 第32-34页 |
2、女性写作身份中的性别干预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对抗性的凝视:从喀什形象看游记文学对“中国”的想象性建构 | 第36-44页 |
(一) 博弈中的国家形象 | 第36-38页 |
(二) 镜与影:中国形象的“他者”构建 | 第38-40页 |
1、误读与扭曲:中国形象构建背后的真谛 | 第38-39页 |
2、开放与引领:中国形象言说的启示与展望 | 第39-40页 |
(三) 他者之境——对两部女性游记文本的评价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