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生活服务技术论文--美食学论文

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茶文化传播研究--以信阳茶艺表演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编码-解码”理论第12-13页
        1.3.2 茶文化第13-14页
        1.3.3 茶艺表演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第15-16页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第16-18页
        1.5.1 目的第16页
        1.5.2 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2章 茶艺表演及茶文化传播分析第18-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茶文化第18页
        2.1.2 茶艺表演第18-19页
        2.1.3 发展历程演进第19-20页
    2.2 茶文化传播方式及意义第20-21页
        2.2.1 国内外大规模的空间传播第20页
        2.2.2 影响甚广的大众传播第20-21页
        2.2.3 快捷便利的人际传播第21页
    2.3 从茶艺表演看茶文化传播第21-22页
    2.4 茶文化传播的意义第22-24页
第3章 茶文化传播中的象征性符号与编码分析第24-32页
    3.1 茶文化象征性符号解读第24-26页
        3.1.1 茶礼符号之“足”第24-25页
        3.1.2 茶俗符号之“和”第25页
        3.1.3 茶具符号之“美”第25-26页
        3.1.4 茶艺符号之“雅”第26页
    3.2 茶文化象征性互动解读第26-27页
    3.3 茶艺表演传播的编码解读第27-32页
        3.3.1 主题表达的符码:追逐传统第27-28页
        3.3.2 空间载体传递的符码:力求多样第28-29页
        3.3.3 表演过程传达的符码:追寻高雅第29-32页
第4章 茶文化传播中的解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第32-38页
    4.1 受众对茶艺表演传播的解码分析第32-35页
        4.1.1 主导-霸权解码:尽数理解第32-33页
        4.1.2 协商解码:大体认可第33-34页
        4.1.3 对抗解码:消极排斥第34-35页
    4.2 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4.2.1 编码存在误差第35-36页
        4.2.2 流通过程传播方式存在偏差第36-37页
        4.2.3 解码后与二次编码传播效果差强人意第37-38页
第5章 编码-解码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及创新路径研究第38-45页
    5.1 产生的原因第38-41页
        5.1.1 编码-解码双方:未达到共通的意义空间第38-39页
        5.1.2 传播过程:互动性较低第39-40页
        5.1.3 传播方式:多样化不足第40-41页
        5.1.4 传播后期:受众反馈差第41页
    5.2 创新路径研究第41-45页
        5.2.1 编码:凸出地方特色,糅合信阳民俗第41-42页
        5.2.2 过程:增强互动表演,促进灵活演变第42-43页
        5.2.3 流通:扩宽传播渠道,推动方式多样第43页
        5.2.4 后期:梳理解码者反馈,提高再编码水平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1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消费主义的泛娱乐时代粉丝迷群文化研究
下一篇:新新媒介时代下梅罗维茨的媒介思想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