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导言 | 第13-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3-1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3 研究范式和性质 | 第20页 |
1.2.4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2.5 研究的具体思路 | 第20页 |
1.2.6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审美性 | 第22-37页 |
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科学性 | 第22-25页 |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的含义 | 第22-23页 |
2.1.2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科学的根源 | 第23-24页 |
2.1.3 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的积极影响 | 第24页 |
2.1.4 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的局限 | 第24-25页 |
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艺术性 | 第25-29页 |
2.2.1 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含义 | 第25-26页 |
2.2.2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艺术的根源 | 第26-28页 |
2.2.3 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性的积极影响 | 第28页 |
2.2.4 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性的局限 | 第28-29页 |
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审美性 | 第29-37页 |
2.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峙及和谐 | 第29-31页 |
2.3.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性的含义 | 第31-32页 |
2.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性的特征 | 第32-37页 |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7-47页 |
3.1 教育学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 第37-39页 |
3.1.1 必要性 | 第37-38页 |
3.1.2 可能性 | 第38-39页 |
3.1.3 可行性 | 第39页 |
3.2 哲学基础——科学人本主义 | 第39-41页 |
3.2.1 必要性 | 第39-40页 |
3.2.2 可能性 | 第40页 |
3.2.3 可行性 | 第40-41页 |
3.3 伦理学基础——真善美 | 第41-43页 |
3.3.1 必要性 | 第42-43页 |
3.3.2 可能性 | 第43页 |
3.3.3 可行性 | 第43页 |
3.4 心理学基础——积极心理学 | 第43-47页 |
3.4.1 必要性 | 第44页 |
3.4.2 可能性 | 第44-46页 |
3.4.3 可行性 | 第46-47页 |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学困境”对艺术意蕴的遮蔽 | 第47-56页 |
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学困境”的含义 | 第47页 |
4.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现状 | 第47-50页 |
4.2.1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模式 | 第47-48页 |
4.2.2 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模式 | 第48-50页 |
4.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学取向的反思 | 第50-52页 |
4.3.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医学化倾向 | 第50-51页 |
4.3.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 | 第51页 |
4.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技术化倾向 | 第51页 |
4.3.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化倾向 | 第51-52页 |
4.3.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非人性化倾向 | 第52页 |
4.3.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性化倾向 | 第52页 |
4.3.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元化倾向 | 第52页 |
4.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审美取向的思考 | 第52-56页 |
4.4.1 医学模式与教育模式的矛盾 | 第53页 |
4.4.2 专业模式与素质模式的矛盾 | 第53-54页 |
4.4.3 教学模式与活动模式的矛盾 | 第54-56页 |
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科学困境”的审美突围 | 第56-64页 |
5.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审美拓展 | 第56-57页 |
5.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审美扩展 | 第57页 |
5.3 彰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审美因素 | 第57-58页 |
5.4 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审美元素 | 第58-60页 |
5.5 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审美化 | 第60-61页 |
5.6 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审美品格 | 第61-62页 |
5.7 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审美性 | 第62-64页 |
6 结语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转向的必然性 | 第64页 |
6.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审美品质 | 第64-65页 |
6.1.3 现实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审美缺失 | 第65页 |
6.1.4 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审美性 | 第65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65-66页 |
6.2.1 研究基础的薄弱性 | 第65页 |
6.2.2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 第65-66页 |
6.2.3 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 第6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6.3.1 深化理论研究 | 第66页 |
6.3.2 开展实证研究 | 第66页 |
6.3.3 开展推广研究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