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1.1.1 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2 现实环境和工作需要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概述 | 第16-27页 |
2.1 合作学习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合作的涵义 | 第16页 |
2.1.2 合作学习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3 合作学习教学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群体动力理论 | 第18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2.2.3 认知精制理论 | 第19页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1页 |
2.2.5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2.6 有效教学理念 | 第21-22页 |
2.3 合作学习的分类 | 第22-23页 |
2.3.1 师生互动 | 第22-23页 |
2.3.2 生生互动 | 第23页 |
2.3.3 师师互动[26] | 第23页 |
2.3.4 全员互动 | 第23页 |
2.4 合作学习教学的基本要素 | 第23-27页 |
2.4.1 异质分组 | 第24页 |
2.4.2 积极互赖 | 第24-25页 |
2.4.3 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 第25页 |
2.4.4 明确的个人责任 | 第25页 |
2.4.5 良好的社交技能 | 第25页 |
2.4.6 小组内部自评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主要教学模式的比较和怒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第27-43页 |
3.1 我国当代主要教学模式 | 第27-32页 |
3.1.1 “尝试教学法”模式 | 第27-28页 |
3.1.2 “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 | 第28-29页 |
3.1.3 异步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3.1.4 山东杜郎口“10+35”模式 | 第30-31页 |
3.1.5 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 | 第31页 |
3.1.6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 第31-32页 |
3.1.7 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 第32页 |
3.1.8 各种模式的共同点分析 | 第32页 |
3.2 怒江州地理环境、教育基本情况及泸水县第一中学生基本情况 | 第32-35页 |
3.2.1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理环境 | 第32-33页 |
3.2.2 怒江教育基本情况 | 第33页 |
3.2.3 怒江州泸水县教育及泸水县第一中学学生的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3.3 物理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技能现状调查 | 第35-43页 |
3.3.1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现状调查 | 第35-37页 |
3.3.2 物理学习兴趣与现状调查的结论 | 第37页 |
3.3.3 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现状调查 | 第37-41页 |
3.3.4 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现状调查的结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怒江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的研究 | 第43-49页 |
4.1 构建合作小组 | 第43-45页 |
4.1.1 小组规模 | 第43-44页 |
4.1.2 动态的分组方法 | 第44页 |
4.1.3 小组成员角色分配 | 第44页 |
4.1.4 小组长 | 第44-45页 |
4.2 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 第45-47页 |
4.2.1 物理兴趣的培养 | 第45-46页 |
4.2.2 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 第46-47页 |
4.3 教师角色定位 | 第47-48页 |
4.4 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 第48-49页 |
第5章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 第49-66页 |
5.1 怒江高中物理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 第49-50页 |
5.2 怒江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50-52页 |
5.3 高中物理教学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 第52-66页 |
5.3.1 案例1 | 第52-59页 |
5.3.2 案例2 | 第59-66页 |
第6章 怒江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的实验研究和结论 | 第66-82页 |
6.1 研究假设 | 第66页 |
6.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66-67页 |
6.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第66-67页 |
6.2.2 前测与后测 | 第67页 |
6.2.3 教学实验的实施 | 第67页 |
6.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7-80页 |
6.3.1 合作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 第67-71页 |
6.3.2 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6.3.3 合作学习对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 | 第74-80页 |
6.4 访谈记录 | 第80-81页 |
6.5 本研究的结论 | 第81页 |
6.6 本研究的不足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研究工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