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综合研究--以雅安地震灾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1.3.1 社会系统理论 | 第12页 |
1.3.2 增权理论 | 第12页 |
1.3.3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2页 |
1.3.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4.3 简单述评 | 第17-18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的新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灾后儿童救助现状及社工服务的限制因素 | 第20-27页 |
2.1 灾后儿童救助现状 | 第20-23页 |
2.1.1 社会救助资源整合度低 | 第20-21页 |
2.1.2 救助协调机制缺失 | 第21-22页 |
2.1.3 项目落实缺乏有效监督 | 第22-23页 |
2.1.4 专业服务水平较低 | 第23页 |
2.2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限制因素 | 第23-27页 |
2.2.1 社会工作存有体制障碍 | 第24页 |
2.2.2 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 | 第24-26页 |
2.2.3 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灾后儿童的救助需要与社会工作介入 | 第27-35页 |
3.1 儿童的救助需要 | 第27-32页 |
3.1.1 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 第28-29页 |
3.1.2 安全的需要 | 第29-30页 |
3.1.3 归属与爱的需要 | 第30-31页 |
3.1.4 其他需要 | 第31-32页 |
3.2 社会工作介入 | 第32-35页 |
3.2.1 专业优势 | 第32-33页 |
3.2.2 必要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灾后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模式 | 第35-44页 |
4.1 雅安灾后儿童服务的特殊性 | 第35-37页 |
4.1.1 地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2 留守的影响 | 第36页 |
4.1.3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雅安儿童服务站运行模式 | 第37-38页 |
4.2.1 学校合作模式 | 第37页 |
4.2.2 社区融入模式 | 第37-38页 |
4.3 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模式 | 第38-44页 |
4.3.1 人本中心模式 | 第38-41页 |
4.3.2 成长小组模式 | 第41-42页 |
4.3.3 社区发展模式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改进灾后儿童救助的对策和建议 | 第44-48页 |
5.1 确立儿童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地位 | 第44页 |
5.2 建立健全儿童社会工作组织机构 | 第44-45页 |
5.2.1 协调各资源承担者的力量 | 第44-45页 |
5.2.2 吸纳救助服务专业人才 | 第45页 |
5.3 强化儿童救助项目和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 第45-46页 |
5.3.1 提高工作透明度 | 第45-46页 |
5.3.2 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 第46页 |
5.4 建立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救助长效机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