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一、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16-21页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一) 关于"在线师训"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 对于教师培训的实效的界定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对Y区"在线师训"实效的调查 | 第24-46页 |
一、对在线培训"有效与否"评价标准的认识 | 第24-28页 |
(一) 关于不同当事人评判倾向的思考 | 第24-25页 |
(二) 基于教师视角的评价标准 | 第25-28页 |
二、政府"增加培训机会"与教师有没有该需求的问题 | 第28-33页 |
(一) 理论上在线师训大大增加了培训机会 | 第29-30页 |
(二) 教师对机会的需求度并没有同步增加 | 第30-33页 |
三、孤独:人机对话抑或人机间离 | 第33-37页 |
(一) "人-机"对话中的教师学习 | 第33-36页 |
(二) "人-机学习"是以"人际疏离"为代价的 | 第36-37页 |
四、虚拟形态中的"行为/替代"、"点击率/时间"等现象 | 第37-42页 |
(一) 虚拟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 第38-40页 |
(二) 在线师训中存在"替代","抄袭"等应付学习的现象 | 第40-42页 |
五、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实在性"问题 | 第42-46页 |
(一) 网络资源丰富有余,让教师参训者难以选择 | 第44页 |
(二) 网上的课程与资源针对性不强 | 第44-45页 |
(三) 网上课程资源实践指导性不够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在线师训"存在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46-61页 |
一、"在线学习"制度行政意图的单向性 | 第46-52页 |
(一) 制度安排与单纯的效率主义观点 | 第46-48页 |
(二) 缺乏对Y区教师学习需求与积极性的调查 | 第48-49页 |
(三) 过分重视虚拟评价的统计,轻视真实的效用 | 第49-52页 |
二、教师学习的需求与动机分析 | 第52-54页 |
(一) 在线培训是一个统一权威的大课堂 | 第52-53页 |
(二) 疲于应付异化了"在线"沟通、交流价值 | 第53页 |
(三) 网络技能能力不足奠定了"逃学"的负性学习状态 | 第53-54页 |
(四) 职业倦怠感使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责任感 | 第54页 |
三、配套管理与技术支持的问题 | 第54-61页 |
(一) 远距离的后台管理"解不了近渴" | 第55-57页 |
(二) 网络管理的若干技术问题 | 第57-61页 |
第四章 改进教师"在线师训"效果的对策建议 | 第61-80页 |
一、行政出发点:关于学习动力与技术手段的思考 | 第61-65页 |
(一) 让政策保障并激励教师学习 | 第61-63页 |
(二) 配套管理与技术服务尽可满足教师的需求 | 第63-65页 |
二、让"在线师训"真正结合真实的课堂问题情境 | 第65-70页 |
(一) 分析教师培训需求 | 第65-66页 |
(二) 了解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 第66-67页 |
(三) 展现课堂真实的情景,提高教师"理论—实践"的应用能力 | 第67-70页 |
三、"受益者评价"的启示——一种展示激励的手段 | 第70-75页 |
(一) 一则培训受益者的案例 | 第70-74页 |
(二) 受益者评价的启示 | 第74-75页 |
四、从"人-机"关系走向"人-机-人"关系:学习共同体 | 第75-80页 |
(一) 建立现实和虚拟双重的学习共同体 | 第76-77页 |
(二) 从"人-机"到"人-机-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应有之义 | 第77-78页 |
(三) 从"人-机"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附录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在线培训"调查问卷 | 第81-85页 |
附录二:Y区关于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文件 | 第85-88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中小学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情况的访谈提纲 | 第88-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后记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