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少年文艺》与“十七年”文学背景 | 第14-38页 |
第一节 杂志的定位与刊行 | 第14-21页 |
第二节 杂志的探索与妥协(1953.7-1960.7) | 第21-31页 |
一、初创时期的编辑方针及栏目设置 | 第22-25页 |
二、“百花时代”中的“八字方针” | 第25-28页 |
三、妥协与退却 | 第28-31页 |
第三节 杂志的回归与“迷失”(1961.5-1966.7) | 第31-38页 |
第二章 《少年文艺》与儿童文学教育 | 第38-72页 |
第一节 杂志中的阶级斗争教育 | 第38-46页 |
一、“政治少年”的建构——从《队员的道路》到《在团旗下》 | 第39-42页 |
二、成人和少年作者的阶级斗争书写 | 第42-44页 |
三、文体选择和阶级观点的全面渗透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杂志中的科学文艺 | 第46-56页 |
一、杂志的科学文艺作品图景勾勒 | 第47-51页 |
二、被搁置的《珊瑚岛上的死光》 | 第51-53页 |
三、“少年科学家”与民族国家气象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图像与文字中的审美教育 | 第56-72页 |
一、从国画到火柴盒贴:美的发现与欣赏 | 第57-63页 |
二、另一种言说方式:杂志中的儿童插图 | 第63-66页 |
三、读者接受与杂志意图的偏离:“没有意思”的《散文四题》 | 第66-72页 |
第三章 《少年文艺》中“教育意义”的嬗变 | 第72-92页 |
第一节 作为评判标准的“教育意义” | 第72-77页 |
第二节 杂志中“儿童相”的多重面貌 | 第77-85页 |
第三节 “新少年”与小老头” | 第85-92页 |
结语 | 第9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附录一:《少年文艺》(1953-1966)部分作者作品统计表 | 第103-137页 |
附录二:《少年文艺》(1953-1966)主要文学体裁篇数统计表.. | 第137-138页 |
附录三:《少年文艺》(1953-1966)征文情况表 | 第138-140页 |
附录四:《少年文艺》(1953-1966)科学文艺作品统计表 | 第140-142页 |
后记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