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连词“于是”的多角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0-15页
        1.1.1 “于是”的研究综述第10-14页
        1.1.2 现阶段“于是”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2.1 研究目标第15页
        1.2.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2.3 语料来源及使用说明第16-17页
2、“于是”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历时分析第17-35页
    2.1 “于是”的历时语义分析第17-23页
        2.1.1 先秦时期,“于+是”有多种意义第18-20页
        2.1.2 中古时期,“于是”义项不断消失与融合第20-22页
        2.1.3 近代时期,“于是”词义的凝固第22-23页
    2.2 从“于+是”到“于是”的结构变化第23-27页
        2.2.1 变化式1:NP+V+“于+是”第23-24页
        2.2.2 变化式2:P,(NP)+“于+是”+VP第24页
        2.2.3 变化式3:P,“于+是/于是”+(NP)+VP第24-25页
        2.2.4 变化式4:P,“于是”+Q第25-27页
    2.3 “于是”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第27-31页
        2.3.1 内部结构的紧密度第27页
        2.3.2 句法位置的变化第27-28页
        2.3.3 语义抽象化第28-29页
        2.3.4 重新分析第29-30页
        2.3.5 语用机制第30-31页
    2.4 “于是”与“于是乎”的区别第31-34页
    2.5 小结第34-35页
3、现代汉语中“于是”的位置与搭配第35-49页
    3.1 “于是”的句法位置第35-36页
        3.1.1 “于是”用在复句中第35页
        3.1.2 “于是”用在段落中第35页
        3.1.3 “于是”用在篇章中第35-36页
        3.1.4 “于是”用在对话中第36页
    3.2 “于是”与“主语”的位置关系第36-38页
    3.3 “于是”与引介的句子的性质第38-42页
        3.3.1 “于是”对后续成分中动词的要求第38-41页
        3.3.2 “于是”与已然、未然第41-42页
        3.3.3 “于是”的时间表达第42页
    3.4 “于是”与副词的搭配考察第42-45页
    3.5 “于是”的连用第45-46页
    3.6 “于是”的语体适用性第46-47页
    3.7 小结第47-49页
4、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于是”的句际连接能力考察第49-61页
    4.1 “于是”的连接对象第49-51页
        4.1.1 复句中“于是”的连接对象第49-50页
        4.1.2 句群中“于是”的连接对象第50-51页
    4.2 “于是”的句际连接方式第51-56页
        4.2.1 “于是”单用第51-52页
        4.2.2 “于是”与连词的连用第52-53页
        4.2.3 “于是”与连词的套用第53-56页
    4.3 “于是”的句际连接功能第56-60页
        4.3.1 “于是”表示单纯的因果关系第56页
        4.3.2 “于是”表示单纯的连贯关系第56页
        4.3.3 “于是”表示因果-连贯关系第56-57页
        4.3.4 “于是”表示推论或总结第57-58页
        4.3.5 “于是”表示评价或说明第58页
        4.3.6 “于是”表示目的关系第58页
        4.3.7 “于是”表示假设关系第58-59页
        4.3.8 “于是”表示结果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或结果的结果第59页
        4.3.9 向话语标记过渡的“于是”第59-60页
    4.4 小结第60-61页
5、余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附录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只X”式虚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下一篇:韩国仁济大学汉语课程设置及初级汉语教材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