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情感忽视、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引言第11-15页
    1.1 问题提出第11-12页
    1.2 有关概念界定第12页
        1.2.1 情感忽视第12页
        1.2.2 冷漠第12页
        1.2.3 攻击行为倾向第12页
    1.3 研究目的第12页
    1.4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4.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4.2 现实意义第13页
    1.5 研究的基本假设第13-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2.1 关于情感忽视的研究第15-18页
        2.1.1 概念界定第15页
        2.1.2 情感忽视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2.1.3 情感忽视的测量第16-17页
        2.1.4 情感忽视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2.2 关于冷漠的研究第18-20页
        2.2.1 冷漠的概念第18页
        2.2.2 冷漠的理论第18-19页
        2.2.3 冷漠的测量第19-20页
        2.2.4 冷漠的相关研究第20页
    2.3 关于攻击行为倾向的研究第20-23页
        2.3.1 概念界定第20-21页
        2.3.2 攻击行为的分类第21页
        2.3.3 攻击行为的理论第21-22页
            2.3.3.1 精神分析理论第21页
            2.3.3.2 习性学理论:Konrad Lorenz的本能论第21页
            2.3.3.3 社会学习理论第21-22页
            2.3.3.4 社会认知理论第22页
            2.3.3.5 客体关系理论第22页
        2.3.4 攻击行为倾向的测量第22页
        2.3.5 攻击行为倾向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2.4 情感忽视、冷漠和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2.4.1 情感忽视与冷漠(CU特质)的关系第23页
        2.4.2 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23-24页
        2.4.3 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24页
    2.5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5-33页
    3.1 研究对象第25-26页
    3.2 研究工具第26-31页
        3.2.1 情感忽视量表第26-27页
        3.2.2 ICU量表第27-29页
        3.2.3 BWAQ攻击量表第29-31页
    3.3 施测程序第31页
    3.4 数据处理第31-33页
第4章 结果与分析第33-55页
    4.1 研究变量基本情况第33-34页
    4.2 情感忽视、冷漠、攻击行为倾向的人口学变量基本描述第34-48页
        4.2.1 青少年情感忽视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34-37页
        4.2.2 青少年冷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第37-41页
        4.2.3 青少年攻击行为倾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第41-48页
    4.3 情感忽视、冷漠、攻击行为倾向的相关分析第48-50页
        4.3.1 情感忽视与冷漠的相关分析第48页
        4.3.2 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倾向的相关分析第48-49页
        4.3.3 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相关分析第49-50页
        4.3.4 情感忽视、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相关分析第50页
    4.4 情感忽视、冷漠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回归分析第50-51页
    4.5 中介效应第51-53页
        4.5.1 情感忽视和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51-52页
        4.5.2 冷漠的中介效应检验第52-53页
    4.6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53-55页
第5章 讨论第55-63页
    5.1 青少年情感忽视的现状第55-57页
        5.1.1 发生率第55页
        5.1.2 性别差异第55-56页
        5.1.3 年级差异第56页
        5.1.4 父母文化程度差异第56-57页
    5.2 青少年冷漠的现状分析第57-58页
        5.2.1 性别差异第57页
        5.2.2 家庭结构差异第57页
        5.2.3 是否班干部差异第57页
        5.2.4 家庭所在地差异第57-58页
    5.3 青少年攻击行为倾向的现状分析第58-59页
        5.3.1 性别差异第58页
        5.3.2 家庭结构差异第58-59页
        5.3.3 家庭所在地差异第59页
        5.3.4 年级差异第59页
    5.4 青少年情感忽视、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59-61页
        5.4.1 青少年情感忽视与冷漠的关系第59页
        5.4.2 青少年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59-60页
        5.4.3 青少年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60页
        5.4.4 青少年情感忽视、冷漠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关系第60-61页
    5.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61-63页
        5.5.1 创新第61页
        5.5.2 不足第61-63页
第6章 研究结果对心理教育实践的启示第63-67页
    6.1 向父母提供支持第63-64页
        6.1.1 提高父母对青少年情感需求的认识第63页
        6.1.2 对父母进行专业指导第63-64页
    6.2 学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介入第64-65页
        6.2.1 甄别攻击行为倾向第64页
        6.2.2 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第64-65页
        6.2.3 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第65页
    6.3 向青少年提供专业指导第65-66页
        6.3.1 引导青少年关注和管理情绪第65页
        6.3.2 帮助青少年认识冷漠第65-66页
    6.4 加大社会各界的关注第66-67页
        6.4.1 提高公众的认识第66页
        6.4.2 加大社区的介入第66-67页
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附录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韧性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下一篇:医学本科生自尊、自我决定动机、自我调节效能与学业拖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