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4 文章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15-27页 |
2.1 动机减退理论 | 第15-17页 |
2.1.1 二语学习动机减退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15-16页 |
2.1.2 动机减退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 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模型 | 第17-20页 |
2.2.1 胡卫星和蔡金亭构建的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刘宏刚和应斌构建的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影响因素模型 | 第19-20页 |
2.3 专门用途英语 | 第20-22页 |
2.3.1 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 | 第20页 |
2.3.2 专门用途英语的分类 | 第20-21页 |
2.3.3 专门用途英语的特征 | 第21页 |
2.3.4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涉及领域 | 第21-22页 |
2.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22-27页 |
2.4.1 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定义 | 第22-23页 |
2.4.2 中医院校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行为测定标准 | 第23页 |
2.4.3 中医院校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影响因素模型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第27-37页 |
3.1 二语学习动机减退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3.1.1 国外二语学习动机减退研究 | 第27-29页 |
3.1.2 国内二语学习动机减退研究 | 第29-31页 |
3.2 ESP研究综述 | 第31-37页 |
3.2.1 国外ESP研究 | 第31-32页 |
3.2.2 国内ESP研究 | 第32-35页 |
3.2.3 中医院校医药专业英语研究概况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37-45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4.3 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 第37-42页 |
4.3.1 课堂观测表 | 第38-40页 |
4.3.2 《中医院校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调查问卷》 | 第40-42页 |
4.3.3 个人访谈 | 第42页 |
4.4 调研实施流程 | 第42-45页 |
4.4.1 前期准备工作 | 第42-43页 |
4.4.2 测量工具评估及修正 | 第43页 |
4.4.3 课题调研实施流程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5-61页 |
5.1 研究结果 | 第45-55页 |
5.1.1 课堂观测 | 第45-47页 |
5.1.2 问卷调查 | 第47-52页 |
5.1.3 个人访谈 | 第52-55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2.1 学生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现状 | 第55-56页 |
5.2.2 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5.3 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激发 | 第57-59页 |
5.3.1 寓学于用,明确学习目的;寓学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 第57-58页 |
5.3.2 提升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做到教学切合学生自身实际 | 第58页 |
5.3.3 结合师生反馈与需求,深化教材建设,丰富辅助资源 | 第58页 |
5.3.4 科学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评估体制 | 第58-59页 |
5.3.5 确保教学设备正常运行,开发新技术与新渠道 | 第59页 |
5.4 总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主要发现 | 第61-62页 |
6.2 启示 | 第62页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62-63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Ⅰ 学生课堂行为观测记录表 | 第69-70页 |
附录Ⅱ 中医院校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附录Ⅲ 中医院校医药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减退访谈提纲 | 第73-75页 |
附录Ⅳ 课堂录像调用申请报告 | 第75-76页 |
附录Ⅴ 调研参与知情同意书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