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变道对交叉口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交叉口车辆强行变道问题分析 | 第18-27页 |
2.1 强行变道行为界定 | 第18-19页 |
2.2 强行变道问题解决思路 | 第19-20页 |
2.3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6页 |
2.3.1 驾驶人在意的因素 | 第20-21页 |
2.3.2 驾驶期间最看重的因素 | 第21-22页 |
2.3.3 因素重要度对比分析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交叉口车辆强行变道博弈分析 | 第27-37页 |
3.1 强行变道基本单位内部车辆博弈分析 | 第27-30页 |
3.1.1 博弈人及策略集 | 第27-28页 |
3.1.2 博弈收益分析 | 第28-30页 |
3.2 强行变道基本单位与后车博弈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博弈人及策略集 | 第30页 |
3.2.2 博弈收益分析 | 第30-32页 |
3.3 博弈模型检验 | 第32-33页 |
3.4 强行变道交通总成本量化模型 | 第33-35页 |
3.4.1 模型参数设定 | 第33-34页 |
3.4.2 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交叉口车辆强行变道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37-58页 |
4.1 强行变道特征分析 | 第37-46页 |
4.1.1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4.1.2 位置特征 | 第38-40页 |
4.1.3 时间特征 | 第40-41页 |
4.1.4 速度特征 | 第41-46页 |
4.2 强行变道延误分析 | 第46-53页 |
4.2.1 交通延误说明 | 第46页 |
4.2.2 强行变道车辆延误分析 | 第46-50页 |
4.2.3 目标车道后车延误分析 | 第50-51页 |
4.2.4 延误检验 | 第51-53页 |
4.3 强行变道安全分析 | 第53-57页 |
4.3.1 安全分析思路 | 第53页 |
4.3.2 强行变道安全分析 | 第53-56页 |
4.3.3 实例分析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强行变道管理建议及效果分析 | 第58-70页 |
5.1 强行变道交通管理理论分析 | 第58-60页 |
5.2 具体建议效果评价 | 第60-68页 |
5.2.1 强行变道法规完善与经济处罚 | 第60-64页 |
5.2.2 科学设置禁止变道线长度 | 第64-66页 |
5.2.3 驾驶人驾驶素质提升 | 第66-67页 |
5.2.4 交通信号诱导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一、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0-71页 |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1 车辆驾驶调查问卷 | 第78-79页 |
附录2 车辆变道因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 第79-80页 |
附录3 交通量计数代码 | 第80-81页 |
附录4 延误对照表(未发生排队情况) | 第81-85页 |
附录5 延误对照表(已发生排队情况)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