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1.1.1 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 | 第7-8页 |
1.1.2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需要名教师 | 第8页 |
1.1.3 国外名教师已颇有成效并有借鉴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法 | 第16页 |
1.3.2 案例法 | 第16页 |
1.3.3 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教师 | 第17页 |
2.1.2 名师 | 第17-19页 |
2.1.3 培养模式 | 第19页 |
2.1.4 卓越教师 | 第19页 |
2.1.5 名师工程 | 第19-20页 |
2.2 中小学名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20-26页 |
2.2.1 教师专业素养 | 第20页 |
2.2.2 名教师专业素养 | 第20-21页 |
2.2.3 名教师专业素养标准建构 | 第21-26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3.1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26页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2.3.3 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国外中小学名教师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 第28-36页 |
3.1 英国——基于卓越的教师在职培养模式 | 第28-31页 |
3.1.1 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发展演变 | 第28-30页 |
3.1.2 英国卓越教师在职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30-31页 |
3.1.3 英国卓越教师在职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页 |
3.2 美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 第31-36页 |
3.2.1 美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发展演变 | 第31-33页 |
3.2.2 美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33-34页 |
3.2.3 美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第4章 国内中小学名教师培养模式 | 第36-44页 |
4.1 名教师培养工程模式 | 第37-38页 |
4.2 名教师培养工作室模式 | 第38-39页 |
4.3 校地联盟培养模式 | 第39-40页 |
4.4 名师基地培养模式 | 第40-42页 |
4.4.1 情境中学习 | 第40-41页 |
4.4.2 实践中研究 | 第41页 |
4.4.3 对话中反思 | 第41-42页 |
4.5 “名师实验班”培养模式 | 第42-44页 |
第5章 上海市“双名工程”基地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 | 第44-55页 |
5.1 上海市“双名工程”简介 | 第44-45页 |
5.2 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培养模式 | 第45-51页 |
5.2.1 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培养模式分类 | 第45-48页 |
5.2.2 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48-51页 |
5.3 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 | 第51-55页 |
5.3.1 工学之间存在矛盾 | 第51-52页 |
5.3.2 培训内容日益枯竭 | 第52-53页 |
5.3.3 缺乏名教师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评价 | 第53-54页 |
5.3.4 缺乏对该项目过程与绩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 第54-55页 |
第6章 上海市“双名工程”问题解决的对策 | 第55-61页 |
6.1 名教师培养模式应建立在名教师专业素养标准之上 | 第55-56页 |
6.2 名教师自身应该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 第56-57页 |
6.2.1 名教师应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 | 第56-57页 |
6.2.2 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 | 第57页 |
6.3 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体化 | 第57-58页 |
6.4 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作用 | 第58页 |
6.5 建立并完善评估机制 | 第58-61页 |
6.5.1 引入第三方指标对名师培养效果进行评价 | 第58-59页 |
6.5.2 关注名师职后发展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一 | 第64-67页 |
附录二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