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高中卓越教师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以S大学教育硕士高端实习项目为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9页
    二、核心概念界定第9-10页
        (一) 高中第9页
        (二) 卓越教师第9页
        (三) 卓越教师的培养第9-10页
        (四) 教育实习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25页
        (一) 国内外关于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第10-20页
        (二) 关于“卓越教师”的相关研究第20-25页
        (三) 文献评析第25页
    四、研究思路第25-26页
    五、研究方法第26-28页
        (一) 文献法第26页
        (二) 现场观察法第26页
        (三) 问卷调查法第26页
        (四) 访谈法第26-27页
        (五) 个案研究法第27-28页
第二章 S大学关于教育硕士高端实习项目的设计第28-39页
    一、实习基地的建立第28-31页
        (一) 教育实习基地应具备的条件第29-30页
        (二)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第30-31页
    二、实习生资格确认第31-32页
        (一) 实习生资格确认过程第31-32页
        (二) 为何选择硕士阶段的实习生第32页
        (三) 为何在实习生选择中以教育硕士为主第32页
    三、实习导师的选择第32-34页
        (一)“双导师”的聘任条件第33页
        (二)“双导师”的具体职责第33-34页
        (三)“双导师”的优势互补第34页
    四、实习内容的安排第34-36页
        (一) 师德师风方面第35页
        (二) 教学工作方面第35页
        (三) 班主任工作方面第35页
        (四) 教育调查研究方面第35-36页
    五、实习效果的评价第36-39页
        (一) 实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第36页
        (二) 实习效果的评价标准第36-39页
第三章 S大学教育硕士高端实习项目的实施第39-66页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第39-41页
        (一) 研究对象第39页
        (二)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第39-41页
    二、高端教育实习总体情况全景勾勒第41-57页
        (一) 教育实习内容方面的总体情况第41-48页
        (二) 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总体情况第48-50页
        (三) 教育实习的指导与反思方面的总体情况第50-52页
        (四) 高端教育实习评价与总结方面的总体情况第52-57页
    三、高端教育实习具体情况跟踪细描第57-66页
        (一) 实习前准备阶段细描第57-60页
        (二) 实习中的教育教学细描第60-66页
第四章 S大学教育硕士高端实习项目实施的评价及完善建议第66-76页
    一、S大学教育硕士高端教育实习项目的成效第66-69页
        (一) 实习生的成长第66-67页
        (二) 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第67-68页
        (三) 实习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第68页
        (四) 实习基地学校的发展第68-69页
        (五) S大学实习模式的创新第69页
    二、S大学教育硕士高端实习项目存在的问题第69-71页
        (一) 实习准备方面,准备工作不足以致适应期延长第69页
        (二) 实习内容方面,班主任实习成为薄弱环节第69-70页
        (三) 实习进程方面,实习中量的积累很难达到质的变化第70页
        (四) 实习评价方面,实习小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第70页
        (五) 实习反思方面,实习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反思与交流能力有待加强第70-71页
        (六) 实习总结方面,实习效果分析不够细化第71页
    三、S大学高端教育实习项目的完善建议第71-76页
        (一) 实习准备方面,双方应努力做好提前沟通第71-72页
        (二) 实习内容方面,要保证全体实习生实习内容的全面性第72-73页
        (三) 实习进程方面,抓住实习生专业发展的关键期第73页
        (四) 实习评价方面,应强调多主体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第73-74页
        (五) 实习反思方面,应倡导提供反思内容、反思指导、反思交流机会第74-75页
        (六) 实习总结方面,做好细化评比工作第75-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第80-89页
致谢第89-91页
附件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师制与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一项叙事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名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双名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