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基本概念的阐释 | 第10-15页 |
1. 本体论 | 第10-11页 |
2. 教育本体 | 第11-13页 |
3. 语文审美教育本体 | 第13-15页 |
一、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第15-24页 |
(一) 古代诗教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问题钩沉 | 第15-19页 |
1. 古代诗教课程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 第15-17页 |
2. 道家思想是古代诗教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7-19页 |
(二) 百年语文课程中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问题的理论变迁 | 第19-21页 |
(三) 新课改视域下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问题的发展 | 第21-24页 |
二、“即心即佛”——禅宗心性本体论审美特征探析 | 第24-34页 |
(一) 禅宗心性本体论是通向审美的 | 第24-29页 |
1. “自性是佛,自性还需自度”的本体论主张 | 第25-26页 |
2. 心性本体论的内涵 | 第26-27页 |
3. “悟则众生是佛”的终极人生关怀 | 第27-28页 |
4. 禅宗心性本体论的审美特质 | 第28-29页 |
(二) 禅宗心性本体论的审美教育价值 | 第29-34页 |
1. 追求超越的生命美学 | 第29-30页 |
2. 追求超越的人本精神 | 第30-32页 |
3. 追求超越人生的境界 | 第32-34页 |
三、禅宗对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研究的启示 | 第34-46页 |
(一) 高扬“生命意识”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 第34-39页 |
1. 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角度看 | 第34-36页 |
2.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 | 第36-37页 |
3. 从教育本体论的角度看 | 第37-38页 |
4. 从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的角度看 | 第38-39页 |
(二) 珍视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本体特征 | 第39-42页 |
(三) 开掘高远的审美境界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不懈追求 | 第42-46页 |
四、对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建议 | 第46-55页 |
(一) 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应考虑到学习者、言语与情志的三维架构 | 第46-49页 |
1.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批判 | 第46-47页 |
2. 国内学者对语文课程性质重新界定的反思 | 第47-48页 |
3. 对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性质的建议 | 第48-49页 |
(二) 语文审美教育应注重涵养与历练学习者的言语能力与情志 | 第49-55页 |
1. 在吟诵美读中感受美 | 第50页 |
2. 在体验感悟中理解美 | 第50-51页 |
3. 在赏析品味中鉴赏美 | 第51-53页 |
4. 在表达交流中再现美和创造美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