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及其评价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1.5.1 内容体系 | 第15-16页 |
1.5.2 框架结构 | 第16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论构建 | 第17-23页 |
2.1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企业隐性知识的内涵与分类 | 第17-19页 |
2.1.2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 | 第19页 |
2.2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价值 | 第19-22页 |
2.2.1 员工个体层面的价值分析 | 第20页 |
2.2.2 团队层面的价值分析 | 第20-21页 |
2.2.3 企业层面的价值分析 | 第21-22页 |
2.3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 | 第22-23页 |
3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 第23-28页 |
3.1 知识共享理论 | 第23-24页 |
3.1.1 SECI转化理论 | 第23-24页 |
3.1.2 知识沟通理论 | 第24页 |
3.2 个体隐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 第24-25页 |
3.3 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 第25-26页 |
3.4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4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28-39页 |
4.1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的内涵和意义 | 第28页 |
4.1.1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的内涵 | 第28页 |
4.1.2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的意义 | 第28页 |
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8-29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9-35页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0页 |
4.3.2 各指标含义分析 | 第30-34页 |
4.3.3 共享能力的关键因素归纳 | 第34-35页 |
4.4 评价方法和模型 | 第35-39页 |
4.4.1 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 第35-36页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7页 |
4.4.3 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5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的应用实例 | 第39-45页 |
5.1 企业概况 | 第39页 |
5.2 评价体系应用 | 第39页 |
5.3 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5.3.1 评价过程 | 第39-43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6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45-50页 |
6.1 心理学角度的提升策略 | 第45-46页 |
6.1.1 采取情感激励机制 | 第45页 |
6.1.2 建立信任机制 | 第45-46页 |
6.1.3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 第46页 |
6.2 社会学角度的提升策略 | 第46-48页 |
6.2.1 营造知识共享文化 | 第46-47页 |
6.2.2 创建扁平化组织结构 | 第47页 |
6.2.3 建立学习型组织 | 第47页 |
6.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7-48页 |
6.3 经济学角度的提升策略 | 第48-50页 |
6.3.1 采取报酬激励措施 | 第48-49页 |
6.3.2 设置荣誉激励措施 | 第49-5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附录A | 第52-55页 |
附录B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