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0.2.1 高中文言文“悦”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9页 |
0.2.2 高中文言文“悦”读教学方式的研究 | 第9页 |
0.2.3 高中文言文“悦”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9-10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0.4 相关概念 | 第10-14页 |
0.4.1 师生学习共同体 | 第10-11页 |
0.4.2 文言文 | 第11页 |
0.4.3 导学案 | 第11-14页 |
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悦”读导学案的发展与价值 | 第14-18页 |
1.1“悦”读导学案的发展 | 第14-15页 |
1.1.1 第一阶段 | 第14-15页 |
1.1.2 第二阶段 | 第15页 |
1.2“悦”读导学案的价值 | 第15-18页 |
1.2.1 对于学生和老师的价值 | 第15页 |
1.2.2 对于教学和研究的价值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悦”读导学案的设计 | 第18-24页 |
2.1“悦”读导学案设计的要求 | 第18-19页 |
2.1.1 对高中生的要求 | 第18页 |
2.1.2 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 第18-19页 |
2.2“悦”读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 第19-20页 |
2.2.1 阶梯式设计 | 第19页 |
2.2.2 框架式设计 | 第19-20页 |
2.3“悦”读导学案的设计 | 第20-24页 |
2.3.1 学习目标的设计 | 第20页 |
2.3.2 学习重难点的设计 | 第20页 |
2.3.3 学法引导的设计 | 第20-21页 |
2.3.4 学习过程的设计 | 第21-24页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悦”读导学案的使用 | 第24-28页 |
3.1 高中生使用的要求 | 第24-25页 |
3.1.1 明确学习目标 | 第24页 |
3.1.2 完成导学内容 | 第24页 |
3.1.3 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 第24-25页 |
3.1.4 及时整理与小结 | 第25页 |
3.1.5 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学习古汉语 | 第25页 |
3.2 高中语文教师使用的要求 | 第25-28页 |
3.2.1 教学前完成二次备课 | 第25页 |
3.2.2 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 第25-26页 |
3.2.3 动态生成与预备的协调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悦”读导学案的实施 | 第28-32页 |
4.1 我国中学文言文“悦”读导学案的实施情况 | 第28-29页 |
4.1.1 试点实施 | 第28-29页 |
4.1.2 全面铺开实施 | 第29页 |
4.2 高中文言文“悦”导学案的具体实施环节 | 第29-32页 |
4.2.1 第一环节 | 第29-30页 |
4.2.2 第二环节 | 第30页 |
4.2.3 第三环节 | 第30页 |
4.2.4 第四环节 | 第30页 |
4.2.5 第五环节 | 第30页 |
4.2.6 第六环节 | 第30-32页 |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悦”读导学案的案例评析 | 第32-50页 |
5.1 海南中学毕平老师的文言文“悦”读导学案内容及评析 | 第32-35页 |
5.1.1《烛之武退秦师》“悦”读导学案呈现 | 第32-35页 |
5.1.2《烛之武退秦师》“悦”读导学案内容评析 | 第35页 |
5.2 海南中学毕平老师的文言文“悦”读导学案教学效果及评析 | 第35-50页 |
5.2.1《烛之武退秦师》“悦”读导学案教学过程呈现 | 第35-44页 |
5.2.2《烛之武退秦师》“悦”读导学案教学效果评析 | 第44-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