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绿茶香气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1.1 绿茶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 第10-12页 |
1.2 绿茶不同香型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 | 第13-15页 |
1.3.1 萜类生成途径 | 第13-14页 |
1.3.2 脂肪酸衍生物的生成 | 第14页 |
1.3.3 苯丙素和苯环化合物的生成 | 第14页 |
1.3.4 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 | 第14-15页 |
1.3.5 香气前体物质 | 第15页 |
1.4 香气物质的提取技术 | 第15-18页 |
1.4.1 同时蒸馏萃取法(SDE) | 第15-16页 |
1.4.2 固相微萃取(SPME) | 第16-17页 |
1.4.3 直接溶剂萃取法(DOSE) | 第17页 |
1.4.4 顶空进样法(HS) | 第17页 |
1.4.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 第17-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绿茶挥发性物质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 | 第19-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3 方法 | 第19-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2.2.1 萃取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21-27页 |
2.2.2 挥发性物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3 绿茶中挥发性物质分析 | 第32-4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材料 | 第32-33页 |
3.1.2 试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1.3 茶叶挥发性物质测定方法及物质鉴定 | 第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3.2.1 绿茶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 | 第33-35页 |
3.2.2 不同年份对绿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3 不同加工工艺对绿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4 春季和夏季茶样挥发性物质的比较 | 第40-42页 |
3.3 讨论 | 第42-44页 |
4 不同香型的分类研究 | 第44-5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材料 | 第44页 |
4.1.2 试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4.1.3 茶叶挥发性物质测定方法及物质鉴定 | 第44页 |
4.1.4 感官审评 | 第44页 |
4.1.5 分类方法 | 第44-46页 |
4.2 结果和分析 | 第46-52页 |
4.2.1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感官审评结果和GC-MS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4.2.2 绿茶不同香型感官审评结果与GC-MS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4.2.3 不同香型间的分类比较 | 第48-52页 |
4.3 讨论 | 第52-55页 |
5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6页 |
5.3 展望 | 第56-57页 |
附表 | 第57-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A 图目录 | 第71-72页 |
附录B 表目录 | 第72-73页 |
附录C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