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论文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6.1 论文研究步骤 | 第19-21页 |
1.6.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 第22-34页 |
2.1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及宗旨 | 第22-27页 |
2.1.1 国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2.1.2 国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宗旨 | 第23-25页 |
2.1.3 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2.1.4 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宗旨 | 第26-27页 |
2.2 国内服务区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功能扩张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2.2.1 国内服务区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2.2.2 国内服务区功能性的不足 | 第29-30页 |
2.3 服务区新兴功能扩张方法的重要性 | 第30-32页 |
2.4 服务区新兴功能扩张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KANO模型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需求度评价概念 | 第34-41页 |
3.1 服务区功能需求性评价的概念的提出 | 第34-35页 |
3.1.1 服务区功能评价系统的必要性 | 第34页 |
3.1.2 服务区功能需求评价系统的理论依据 | 第34-35页 |
3.2 结合KANO模型的评价系统适应性分析 | 第35-41页 |
3.2.1 KANO模型基本综述 | 第35-37页 |
3.2.2 KANO模型的分类 | 第37-38页 |
3.2.3 KANO模型的优势 | 第38-39页 |
3.2.4 KANO理论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及论文信度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需求度评价系统的构建 | 第41-55页 |
4.1 评价系统的建立的具体流程 | 第41-42页 |
4.2 需求功能识别及模型构建方法 | 第42-43页 |
4.3 系统评价指标的基本功能 | 第43-44页 |
4.4 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需求度评价指标的的具体细分及含义 | 第44-47页 |
4.4.1 服务区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 第44-45页 |
4.4.2 一、二级指标的设计依据及具体含义 | 第45-47页 |
4.5 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需求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4.6 服务区功能需求度评价系统的权重 | 第48-55页 |
4.6.1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8-49页 |
4.6.2 层次分析法程序 | 第49-52页 |
4.6.3 KANO模型的计算 | 第52-54页 |
4.6.4 KANO模型敏感度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乐业服务区为例 | 第55-7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5-56页 |
5.2 项目特点 | 第56-59页 |
5.2.1 工程技术方案特点 | 第56页 |
5.2.2 项目沿线经济与文化特征 | 第56-59页 |
5.3 项目服务区功能需求度评价 | 第59-78页 |
5.3.1 调研概况 | 第59-60页 |
5.3.2 功能需求度权重的确定 | 第60-73页 |
5.3.3 修正系数的确定 | 第73-74页 |
5.3.4 计算项目最终得分 | 第74-76页 |
5.3.5 KANO模型敏感度分析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