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2-34页 |
1.1 表征动量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1 狭义的表征动量 | 第12页 |
1.1.2 广义的表征动量 | 第12-13页 |
1.2 表征动量的研究范式 | 第13-18页 |
1.2.1 刺激的呈现方式 | 第13-16页 |
1.2.2 被试的反应方式和数据采集 | 第16-18页 |
1.3 表征动量产生的原因 | 第18-22页 |
1.3.1 知觉水平的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1.3.2 认知水平的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1.3.3 网络结构模型 | 第20-21页 |
1.3.4 功能水平的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1.4 表征动量的影响因素 | 第22-31页 |
1.4.1 目标特征 | 第22-25页 |
1.4.2 呈现方式 | 第25-26页 |
1.4.3 背景 | 第26-28页 |
1.4.4 观察者特征 | 第28-31页 |
1.5 表征动量的应用研究 | 第31-34页 |
1.5.1 身体语言 | 第31-32页 |
1.5.2 运动领域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34-38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34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35-38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35-36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38-64页 |
3.1 实验一A 诱导期间安全情景下的表征动量 | 第38-44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8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3.1.4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1.5 讨论 | 第43-44页 |
3.2 实验一B 诱导期间危险情景下的表征动量 | 第44-48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3.2.3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3.2.4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3.2.5 讨论 | 第47-48页 |
3.3 实验一A和实验一B数据比较 | 第48-50页 |
3.3.1 偏移加权均数 | 第48-49页 |
3.3.2 讨论 | 第49-50页 |
3.4 实验二A 保持间隔期间安全情景下的表征动量 | 第50-54页 |
3.4.1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3.4.2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3.4.3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3.4.4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3.4.5 讨论 | 第54页 |
3.5 实验二B 保持间隔期间危险情景下的表征动量 | 第54-58页 |
3.5.1 实验目的 | 第54-55页 |
3.5.2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3.5.3 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3.5.4 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3.5.5 讨论 | 第58页 |
3.6 实验二A和实验二B数据比较 | 第58-61页 |
3.6.1 偏移加权均数 | 第59-60页 |
3.6.2 讨论 | 第60-61页 |
3.7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比较 | 第61-64页 |
3.7.1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3.7.2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64-68页 |
4.1 综合讨论 | 第64-68页 |
4.1.1 表征动量与地标吸引效应 | 第64-65页 |
4.1.2 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1.3 表征动量的认知可渗透性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