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新课改背景下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9-10页 |
(三)当前对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层面:有利于丰富对品德课课程资源理论体系的研究 | 第10页 |
(二)实践层面:有利于为小学品德课实践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小学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述 | 第20-26页 |
一、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含义 | 第20-22页 |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 第20页 |
(二)隐性课程资源的含义 | 第20-21页 |
(三)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的特征 | 第22-24页 |
(一)丰富性 | 第22-23页 |
(二)隐蔽性 | 第23页 |
(三)生活性 | 第23页 |
(四)长效性 | 第23-24页 |
(五)思想性 | 第24页 |
三、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24-26页 |
(一)校内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 | 第24页 |
(二)校外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 第26-33页 |
一、选取济南市XX学校的缘由 | 第26-27页 |
(一)基于本文的研究性质 | 第26页 |
(二)基于该案例学校的典型性 | 第26-27页 |
二、该校在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 | 第27-31页 |
(一)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数量方面的增加 | 第27-28页 |
(二)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方面的提高 | 第28-31页 |
三、对已开发利用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用情况 | 第31-33页 |
(一)物质环境方面 | 第31页 |
(二)组织制度方面 | 第31页 |
(三)校园文化方面 | 第31-32页 |
(五)评价实施方面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该校在对品德课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一、品德课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开发利用主体局限:缺乏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 | 第33页 |
(二)开发利用内容单一:多限于校内物质层面资源的开发 | 第33-34页 |
(三)开发利用过程单调: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 第34页 |
(四)开发利用率低:大量隐性课程资源被浪费 | 第34-35页 |
(五)开发后的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差 | 第35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一)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二)学校方面的不作为 | 第36-37页 |
(三)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持与配合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对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 第39-55页 |
一、提高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意识与能力 | 第39-41页 |
(一)明确教师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地位 | 第39页 |
(二)提高教师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 第39-40页 |
(三)提高教师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 第40-41页 |
二、遵循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一)经济性原则 | 第41页 |
(二)生活化原则 | 第41-42页 |
(三)针对性原则 | 第42页 |
(四)可持续性原则 | 第42页 |
三、丰富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 | 第42-52页 |
(一)有效整合和利用学校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 | 第42-48页 |
(二)充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 第48-49页 |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社会资源 | 第49-52页 |
四、科学规划小学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流程 | 第52-54页 |
(一)明确品德课课程目标 | 第52页 |
(二)寻找和评估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 | 第52-53页 |
(三)选择与开发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 | 第53页 |
(四)建立分类清晰的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库 | 第53-54页 |
五、共享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果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