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慕课”时代下广西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以南宁市高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价值第13-14页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3页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外关于“慕课”教育的研究第14-15页
        1.3.2 国外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第15-16页
    1.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6-18页
        1.4.1 国内对于“慕课”教育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1.4.2 国内关于“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第18页
    1.5 国内国外研究简要述评第18-19页
    1.6 文章结构与内容第19页
    1.7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9-21页
        1.7.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7.2 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慕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26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1-23页
        2.1.1 “慕课”的定义第21页
        2.1.2 高校教师第21-22页
        2.1.3. 教学能力第22-23页
    2.2 理论基础第23-26页
        2.2.1 教师成长第23页
        2.2.2 质量教学第23页
        2.2.3 创新教育第23-24页
        2.2.4 教师结构能力组成第24-26页
第三章 “慕课”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第26-31页
    3.1 “慕课”的发展第26-27页
        3.1.1 “慕课”在美国的发展现状第26页
        3.1.2 “慕课”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第26-27页
    3.2 “慕课”教育的特点第27-28页
        3.2.1 基于网络平台第27页
        3.2.2 需团队运营第27-28页
        3.2.3 翻转式课堂学习第28页
        3.2.4 课程设计创新第28页
    3.3 “慕课”教育对传统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及启示第28-31页
        3.3.1 教师教学模式第28-29页
        3.3.2 教师教学内容第29页
        3.3.3 教师教学手段第29页
        3.3.4 教师角色转变第29-30页
        3.3.5 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第30页
        3.3.6 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的相关理论带来的启示第30-31页
第四章 广西现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第31-43页
    4.1 调查的目的和方法第31页
    4.2 广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第31-33页
    4.3 调查问卷设计第33-36页
    4.4 调查对象分析第36-38页
    4.5 信度及效度分析第38-39页
        4.5.1 信度分析第38页
        4.5.2 效度分析第38-39页
    4.6 数据分析第39-42页
    4.7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42-43页
第五章 广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挑战及问题第43-50页
    5.1 存在的挑战第43-46页
        5.1.1 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第43-44页
        5.1.2 教师的媒体应用能力的挑战第44页
        5.1.3 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处理能力的挑战第44-45页
        5.1.4 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挑战第45-46页
    5.2 问题分析第46-50页
        5.2.1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备第46-47页
        5.2.2 广西高校教师的年龄偏大第47页
        5.2.3 教育思想落后第47-48页
        5.2.4 缺乏教学经验第48-49页
        5.2.5 高级师资力量的缺乏第49-50页
第六章 提高广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对策第50-57页
    6.1 从广西政府角度第50-51页
        6.1.1 优化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第50页
        6.1.2 建立教师培训系统第50-51页
        6.1.3 完善教育政策第51页
    6.2 从广西高校的角度第51-54页
        6.2.1 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第51-52页
        6.2.2 提高教师受聘门槛第52页
        6.2.3 建立校内教师培训系统第52-53页
        6.2.4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第53页
        6.2.5 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第53-54页
        6.2.6 建立教师鼓励机制第54页
        6.2.7 转变办学理念第54页
    6.3 从教师本身角度第54-57页
        6.3.1 注重教学能力水平第55页
        6.3.2 提高教学方法第55-56页
        6.3.3 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反思第56-57页
结论与思考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治理视角下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职能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