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3.3 混龄教育中的协商行为 | 第18-22页 |
1.3.4 心理理论与社会性行为 | 第22-24页 |
1.3.5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2. 研究设计与思路 | 第25-3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2.1 观察法 | 第25页 |
2.2.2 实验法 | 第25-26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26-31页 |
2.3.1 心理理论实验任务计分量表 | 第26-27页 |
2.3.2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观察表 | 第27-28页 |
2.3.3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事件编码登录表 | 第28-31页 |
2.4 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3.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定量描述 | 第33-47页 |
3.1 不同活动幼儿的协商行为量化分析 | 第33-34页 |
3.2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成因量化分析 | 第34-36页 |
3.2.1 混龄班不同年龄幼儿协商行为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3.2.2 混龄班不同性别幼儿协商行为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3.3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策略量化分析 | 第36-38页 |
3.3.1 混龄班不同年龄幼儿协商积极策略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3.3.2 混龄班不同年龄幼儿消极积极策略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3.3.3 混龄班不同年龄幼儿积极策略与消极积极策略对比分析 | 第38页 |
3.4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结果量化分析 | 第38-42页 |
3.4.1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成功结果分析研究 | 第39-40页 |
3.4.2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失败结果分析研究 | 第40-41页 |
3.4.3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成功结果与失败结果对比分析研究 | 第41-42页 |
3.5 混龄班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状况分析 | 第42-47页 |
3.5.1 混龄班幼儿心理理论水平整体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3.5.2 混龄班幼儿心理理论任务表现分析 | 第43-44页 |
3.5.3 同龄班幼儿心理理论水平整体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3.5.4 同龄班幼儿心理理论任务表现分析 | 第45-46页 |
3.5.5 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心理理论任务表现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4.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定性分析 | 第47-57页 |
4.1 混龄幼儿协商行为中的心理理论 | 第47-53页 |
4.1.1 混龄班幼儿在协商中对他人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 第47-49页 |
4.1.2 混龄班幼儿在协商中对他人愿望和情绪的理解 | 第49-50页 |
4.1.3 混龄班幼儿在协商中对策略运用和意图的驾驭 | 第50-52页 |
4.1.4 混龄班幼儿在协商中彼此对心理状态术语的谈论 | 第52-53页 |
4.2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中的冲突与合作 | 第53-57页 |
4.2.1 混龄班幼儿以冲突为导向的协商行为 | 第53-55页 |
4.2.2 混龄班幼儿以合作为导向的协商行为 | 第55-57页 |
5.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57-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5.1.1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在自主游戏中多有发生 | 第57页 |
5.1.2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的过程多是积极正向的 | 第57页 |
5.1.3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与混龄教育息息相关 | 第57-58页 |
5.1.4 混龄班幼儿协商行为与心理理论密切联系 | 第58页 |
5.2 教育建议 | 第58-60页 |
5.2.1 关注混龄教育,关注幼儿的协商行为的发展 | 第58-59页 |
5.2.2 关注心理理论,关注幼儿的协商能力的培养 | 第59-60页 |
6. 思考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