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1 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作用 | 第10页 |
1.3.2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 第10页 |
1.3.3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10-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4.1 基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第11-12页 |
1.4.2 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之间一致性的研究 | 第12-15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15-19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2.4.1 课程标准 | 第16-17页 |
2.4.2 教材 | 第17页 |
2.4.3 一致性 | 第17-19页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3.1 认知学习理论 | 第19页 |
3.1.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 第19页 |
3.1.2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3.1.3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19页 |
3.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 第19-22页 |
3.3 一致性分析理论 | 第22-25页 |
3.3.1 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 | 第22-23页 |
3.3.2 “SEC”一致性分析理论 | 第23-25页 |
第4章 一致性分析 | 第25-47页 |
4.1 质性分析 | 第25-26页 |
4.1.1 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第25页 |
4.1.2 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课后习题的编制特点 | 第25-26页 |
4.2 量化研究一致性程度 | 第26-47页 |
4.2.1 编码依据与编码结果 | 第26-28页 |
4.2.2 韦伯一致性分析 | 第28-39页 |
4.2.3 SEC一致性分析 | 第39-47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47-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50页 |
5.1.1 韦伯一致性分析结论 | 第47页 |
5.1.2 SEC一致性分析结论 | 第47-48页 |
5.1.3 两种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48-50页 |
5.2 讨论 | 第50-53页 |
5.2.1 归因分析 | 第50页 |
5.2.2 建议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73页 |
附录一 物理课程标准的编码结果 | 第57-61页 |
附录二 教材课后习题的编码结果 | 第6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