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 第9页 |
1.1.2 有效教学对课堂导入的需要 | 第9页 |
1.1.3 学生物理学习及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 第13-15页 |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2.2 有效教学理论 | 第15-16页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2.2.5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 第16-17页 |
2.3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方法归纳 | 第17-20页 |
2.3.1 直接导入 | 第17页 |
2.3.2 生活经验导入 | 第17页 |
2.3.3 复习导入 | 第17-18页 |
2.3.4 直观导入 | 第18页 |
2.3.5 故事导入 | 第18页 |
2.3.6 悬念导入 | 第18页 |
2.3.7 问题导入 | 第18-19页 |
2.3.8 实验导入 | 第19-20页 |
2.3.9 类比导入 | 第20页 |
2.3.10 趣味导入 | 第20页 |
2.4 课堂导入作用 | 第20-23页 |
2.4.1 凝聚注意力——指向作用,集中注意 | 第20-21页 |
2.4.2 激发学习动机——激励作用,激发兴趣 | 第21页 |
2.4.3 温故而知新——联结作用,衔接知识 | 第21页 |
2.4.4 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亲近作用,活跃气氛 | 第21-22页 |
2.4.5 明确学习目标——定向作用,明确目的 | 第22页 |
2.4.6 启发思维——启发作用,增长智慧 | 第22-23页 |
第3章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现状调查 | 第23-49页 |
3.1 常态课与优质课课堂导入的比较研究 | 第23-27页 |
3.1.1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第23-24页 |
3.1.2 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3.2 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分析 | 第27-45页 |
3.2.1 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 | 第27-28页 |
3.2.2 教师访谈的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3.2.3 学生问卷的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3.2.4 教师问卷的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3.3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现状 | 第45-49页 |
3.3.1 教师对新课导入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 第45-46页 |
3.3.2 课堂导入方法单一 | 第46-47页 |
3.3.3 导入时间不够 | 第47页 |
3.3.4 导入效果不佳 | 第47-49页 |
第4章 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实践研究 | 第49-57页 |
4.1 新课导入的实施策略 | 第49-51页 |
4.1.1 新颖激趣策略 | 第49页 |
4.1.2 准确指向策略 | 第49-50页 |
4.1.3 启发思维策略 | 第50页 |
4.1.4 把握时间策略 | 第50页 |
4.1.5 强化互动策略 | 第50-51页 |
4.2 教学案例和评析 | 第51-54页 |
4.2.1 案例一《浮力》 | 第51-53页 |
4.2.2 案例二《杠杆》 | 第53-54页 |
4.3 教学实验的开展和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7-61页 |
5.1 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5.1.1 教师导入技能有待提升 | 第57页 |
5.1.2 教育理念未能及时更新 | 第57-58页 |
5.1.3 应试教育的压力 | 第58页 |
5.2 提升初中物理新课导入质量的建议 | 第58-59页 |
5.2.1 提升导入能力和专业素养 | 第58页 |
5.2.2 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 第58-59页 |
5.2.3 尝试多种导入方法 | 第59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