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原因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产生的主要问题研究 | 第12-14页 |
三、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相关建议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一、存在的创新点 | 第17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一、义务教育 | 第18页 |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18-19页 |
三、教育公平 | 第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9-20页 |
二、城乡二元结构 | 第20页 |
三、教育供给与需求 | 第20-21页 |
四、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基本情况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宿州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2页 |
第二节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现状 | 第22-24页 |
一、进城就读规模庞大 | 第22-23页 |
二、进城就读群体及学校选择差异较大 | 第23-24页 |
三、进城就读地区差异明显 | 第24页 |
第三节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群体与就读方式 | 第24-26页 |
一、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群体分析 | 第24-25页 |
二、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方式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社会效益分析 | 第26-28页 |
一、有利于实现城市学校的规模效益 | 第26-27页 |
二、能够增加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 第27页 |
三、可以促进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 | 第27页 |
四、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制约因素分析 | 第28-43页 |
第一节 进城就读制约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28-37页 |
一、因子选取的依据 | 第28页 |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三、因子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29-32页 |
四、因子分析过程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各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 第37-43页 |
一、指标的命名 | 第37-38页 |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0页 |
三、指标分值的确定 | 第40-41页 |
四、各因素影响程度测算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健康发展的建议 | 第43-48页 |
第一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第43页 |
一、扩大增收途径 | 第43页 |
二、增加农民收入 | 第43页 |
第二节 扩大财政性教育经费 | 第43-44页 |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第43-44页 |
二、合理扩大学校规模 | 第44页 |
第三节 鼓励民办教育事业发展 | 第44-45页 |
一、给予民办学校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二、给予民办学校经济扶持 | 第45页 |
第四节 增加教师数量,保证教学质量 | 第45-46页 |
一、增加教师数量 | 第45-46页 |
二、保证教师教学质量 | 第46页 |
第五节 采取措施使进城就读学生适应环境 | 第46-48页 |
一、心理上及时辅导疏通 | 第46页 |
二、生活上给予适当帮助 | 第46-47页 |
三、学习上提供必要支持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