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一)微时代的到来 | 第9页 |
|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 第9-10页 |
|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课程的建设需求 | 第10页 |
| (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 第10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一)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注释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微课程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一、微课程相关概念及特点 | 第19-24页 |
| (一)微课程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 (二)微课程特点 | 第22-24页 |
| 二、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页 |
| (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 (三)非正式学习 | 第25页 |
| (四)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25页 |
| (五)认知负荷理论 | 第25-26页 |
| 注释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高师公共教育学学科特性分析 | 第27-34页 |
| 一、高师公共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 | 第27页 |
| (一)教育学的学科特殊性 | 第27页 |
| (二)公共教育学的重要性 | 第27页 |
|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 (一)公共教育学问题 | 第27-30页 |
|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第30页 |
|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 第30-33页 |
| 注释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设计及模式建构 | 第34-44页 |
| 一、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 | 第34页 |
|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设计过程 | 第34-37页 |
| (一) 微课程的目标设计 | 第35-36页 |
| (二)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 第36-37页 |
|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 第37-38页 |
| (一)检测自主学习成效 | 第38页 |
| (二)作业 | 第38页 |
| (三)协作探究 | 第38页 |
| (四)展示、质疑、阐释 | 第38页 |
| 四、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 第38-40页 |
| (一)吸引学习者注意 | 第38页 |
| (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 | 第38-39页 |
| (三)注意引导学习者的学习 | 第39页 |
| (四)及时反馈,激发学习兴趣 | 第39页 |
| (五)能够让学习者觉得老师就在身边 | 第39页 |
| (六)注重逻辑结构性 | 第39页 |
| (七)时间尽可能短 | 第39页 |
| (八)动起来 | 第39页 |
| (九)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 | 第39-40页 |
| (十)注重技术规范 | 第40页 |
| 五、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模式 | 第40-42页 |
| (一)学习者需求分析 | 第40页 |
| (二)课程内容选择 | 第40-41页 |
| (三)课程时间设计 | 第41页 |
| (四)微课程制作设备选择 | 第41页 |
| (五)微课程开发 | 第41页 |
| (六)微课程实施设计 | 第41页 |
| (七)微课程评价设计 | 第41-42页 |
| 六、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开发的常见类型及制作过程 | 第42-43页 |
| (一)屏幕录制 | 第42页 |
| (二)手机拍摄 | 第42-43页 |
| (三)手写板、交互式白板+录制软件 | 第43页 |
| (四)专业摄像机拍摄 | 第43页 |
| 注释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 一、研究总结 | 第44页 |
| 二、创新点 | 第44-45页 |
| 三、研究不足 | 第45页 |
| 四、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件 | 第49-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