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一)教案 | 第15页 |
| (二)导学案 | 第15-16页 |
|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 | 第16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 第17-18页 |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 | 第19-38页 |
| 一、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依据 | 第19-20页 |
| (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 | 第19-20页 |
| (二)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 | 第20页 |
| 二、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 第20-26页 |
| (一)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原则 | 第20-23页 |
| (二)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主要环节 | 第23-26页 |
|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情况 | 第26-35页 |
| (一)学校层面 | 第26-27页 |
| (二)教师层面 | 第27-30页 |
| (三)学生层面 | 第30-33页 |
| (四)家长层面 | 第33-35页 |
| 四、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实施的因素 | 第35-36页 |
| (一)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 第35页 |
| (二)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探索空间 | 第35页 |
|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 第35-36页 |
| (四)家长的认同和配合 | 第36页 |
|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 第36-38页 |
| (一)严格依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 第36页 |
| (二)把控好课堂教学各环节 | 第36-37页 |
| (三)强调课后的巩固深化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制 | 第38-44页 |
|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概述 | 第38-42页 |
|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 第38-39页 |
| (二)编制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步骤 | 第39-42页 |
|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 第42-44页 |
| (一)导学案不等同于教案 | 第42页 |
| (二)导学案不等同于习题集 | 第42-43页 |
| (三)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内容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第44-48页 |
| 一、强化教师自身学习 | 第44-45页 |
| (一)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行为 | 第44页 |
| (二)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与创新 | 第44页 |
| (三)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体系 | 第44-45页 |
|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分配和组织的合理性 | 第45页 |
| (一)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 第45页 |
| (二)保障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 第45页 |
| 三、课后及时对导学案进行修整与完善 | 第45-46页 |
| (一)课后及时反思 | 第45页 |
| (二)调整导学案的编制 | 第45-46页 |
| 四、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 第46-48页 |
| (一)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制度 | 第46-47页 |
| (二)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 第47页 |
| (三)要求教师说课、听课、评课、议课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 第53-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