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6-19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9-2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9-22页 |
1.1.1 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倡导 | 第20-21页 |
1.1.2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要求 | 第21页 |
1.1.3 问题解决是JKY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 | 第21-22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的预期成果 | 第25页 |
1.4.2 研究的计划 | 第25-26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8-2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9-64页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与方法 | 第29-31页 |
2.2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31-50页 |
2.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第31-41页 |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41-50页 |
2.3 校本研究的研究综述 | 第50-61页 |
2.3.1 校本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50-51页 |
2.3.2 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与基本方法 | 第51-53页 |
2.3.3 国内外有关校本研究的研究 | 第53-61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61-63页 |
2.4.1 “问题解决教学”的文献评述 | 第61-62页 |
2.4.2 校本研究的文献评述 | 第62页 |
2.4.3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62-63页 |
2.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64-7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6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64-66页 |
3.2.1 研究对象的介绍 | 第65页 |
3.2.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第65-6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66-69页 |
3.3.1 文献法 | 第67页 |
3.3.2 调查法 | 第67-68页 |
3.3.3 定性研究法 | 第68-69页 |
3.3.4 行动研究法 | 第69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69-76页 |
3.4.1 问卷调查表 | 第69-71页 |
3.4.2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 第71-76页 |
3.4.3 教师访谈提纲 | 第76页 |
3.5 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 第76-77页 |
3.6 研究的伦理 | 第77-78页 |
3.7 小结 | 第78-79页 |
第4章 调查研究 | 第79-89页 |
4.1 对学生的前期调查 | 第79-81页 |
4.2 对教师的前期调查 | 第81-87页 |
4.2.1 对教师T1的访谈 | 第81-82页 |
4.2.2 对教师T2的访谈 | 第82-83页 |
4.2.3 对教师T3的访谈 | 第83-84页 |
4.2.4 对教师T4的访谈 | 第84-85页 |
4.2.5 对教师T5的访谈 | 第85-86页 |
4.2.6 对教师T6的访谈 | 第86-87页 |
4.3 对调查结论的分析 | 第87-88页 |
4.3.1 学生测试卷的结论分析 | 第87页 |
4.3.2 教师访谈的结论分析 | 第87-88页 |
4.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问题解决教学”的相关理论 | 第89-107页 |
5.1 理论基础 | 第89-100页 |
5.1.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 第89-92页 |
5.1.2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第92-93页 |
5.1.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93-96页 |
5.1.4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96-100页 |
5.2 “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 | 第100-103页 |
5.2.1 模式一:教师提问教师解决 | 第100-101页 |
5.2.2 模式二:教师提问学生解决 | 第101-102页 |
5.2.3 模式三:学生提问教师解决 | 第102页 |
5.2.4 模式四:学生提问学生解决 | 第102-103页 |
5.3 “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原则 | 第103-105页 |
5.3.1 以“多样”求“平衡化”的原则 | 第104页 |
5.3.2 以“多元”求“个性化”的原则 | 第104页 |
5.3.3 以“整体”求“结构化”的原则 | 第104-105页 |
5.3.4 以“构建”求“特色化”的原则 | 第105页 |
5.4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问题解决教学”的校本研究 | 第107-198页 |
6.1 对行动阶段的描述 | 第107-118页 |
6.1.1 原行为阶段 | 第107-110页 |
6.1.2 新设计阶段 | 第110-114页 |
6.1.3 新行为阶段 | 第114-118页 |
6.2 对优秀课例的分析 | 第118-138页 |
6.2.1 案例一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例 3) | 第118-121页 |
6.2.2 案例二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 第121-124页 |
6.2.3 案例三搭配中的学问 | 第124-126页 |
6.2.4 案例四小数的大小比较 | 第126-130页 |
6.2.5 案例五找次品 | 第130-133页 |
6.2.6 案例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第133-138页 |
6.3 对行动结果的分析 | 第138-193页 |
6.3.1 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138-163页 |
6.3.2 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3-168页 |
6.3.3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168-188页 |
6.3.4 学生期末成绩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188-189页 |
6.3.5 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189-193页 |
6.4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193-197页 |
6.4.1 教师方面 | 第193-194页 |
6.4.2 学生方面 | 第194-197页 |
6.5 小结 | 第197-198页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98-204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198-201页 |
7.2 对研究的反思 | 第201-202页 |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202-203页 |
7.4 结束语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7页 |
附录A 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第207-209页 |
附录B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 第209-212页 |
附录C 小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 | 第212-213页 |
附录D 测试卷的评分标准 | 第213-216页 |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一) | 第216-217页 |
附录F 教师访谈提纲(二) | 第217-2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的成果 | 第218-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