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可能世界理论 | 第9-11页 |
二、文本世界理论 | 第11-12页 |
三、小结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世界理论基本内容 | 第13-23页 |
一、文本世界的一般建构 | 第13-17页 |
1. 文本世界建构的要素 | 第13-15页 |
1)文本世界建构的框架——文本的文字信息 | 第13-14页 |
2)世界建构“原材料”——读者的背景知识 | 第14-15页 |
2. 文本世界建构中对“非现实元素”的处理 | 第15-16页 |
1)文本世界的寄生性和不完整性 | 第16页 |
2)文本世界建构中的表明性与肤浅性 | 第16页 |
3. 个体建构的文本世界的独特性 | 第16-17页 |
二、文本世界系统的内部结构 | 第17-20页 |
1.R yan,Dolezel 和Eco 的划分法 | 第18-19页 |
2.W erth 和Gavins 的划分法 | 第19-20页 |
三、小结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世界理论与文学研究 | 第23-36页 |
一、 作为文学理论的世界理论 | 第23-27页 |
1. 文本内部的发展机制 | 第24页 |
2. 小说分类法和小说文体研究 | 第24-25页 |
3. 文本的互文性 | 第25-26页 |
4. 小说情节的审美潜质 | 第26-27页 |
二、作为批评方法的世界理论 | 第27-34页 |
1. 可能世界理论框架下的小说批评 | 第27-31页 |
2. 文本世界理论框架下的小说批评 | 第31-34页 |
三、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世界理论整合与发展 | 第36-48页 |
一、原世界理论中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1. 关于文本世界系统构成的分歧 | 第37页 |
2. 术语和概念中的非诗学性成分 | 第37-38页 |
二、对原文本世界理论的初步整合 | 第38-44页 |
1. 对文本世界系统的结构的重新划分 | 第38-42页 |
1)读者的亚世界 | 第39-40页 |
2)叙述者或言说者的亚世界 | 第40-42页 |
2. 扩展后的文本世界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 | 第42-44页 |
1)读者亚世界与其他文本世界的关系 | 第43-44页 |
2)叙述者|言说者亚世界与其他文本世界的关系 | 第44页 |
三、新世界理论框架中的文本分析 | 第44-46页 |
四、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