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内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外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文献综述评价第18页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相关概念明晰第19页
        1.4.1 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第19页
        1.4.2 机制第19页
        1.4.3 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第19页
    1.5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6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7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7.1 文献研究法第22页
        1.7.2 比较研究法第22页
        1.7.3 专家咨询法第22页
        1.7.4 问卷调查法第22页
        1.7.5 访谈法第22-23页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3-24页
第二章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的理论探究第24-32页
    2.1 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原理第24-27页
        2.1.1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生的背景第24-25页
        2.1.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过程第25-26页
        2.1.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第26-27页
    2.2 协同理论第27-32页
        2.2.1 协同理论的起源及特点第27-28页
        2.2.2 协同理论视角下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中的运用第28页
        2.2.3 协同学视角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的角色分析第28-29页
        2.2.4 协同学视角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的利益分析第29-30页
        2.2.5 协同学视角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的社会责任分析第30-32页
第三章 国外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及机制的比较分析第32-41页
    3.1 国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机制第32-36页
        3.1.1 美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第32-34页
        3.1.2 日本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第34-35页
        3.1.3 德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机制第35-36页
    3.2 美、日、德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分析第36-39页
    3.3 美日德三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经验与启示第39-41页
第四章 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与机制现状分析第41-49页
    4.1 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与机制现状第41-46页
    4.2 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与机制存在的不足第46-47页
        4.2.1 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第46页
        4.2.2 企业参与程度不高第46页
        4.2.3 大多数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第46-47页
    4.3 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第47-49页
第五章 广西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现状第49-63页
    5.1 广西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概况第49-50页
        5.1.1 “协同创新,全程互动”培养模式第49-50页
        5.1.2 广西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分析第50页
    5.2 关于广西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现状研究第50-52页
    5.3 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现状分析第52-58页
        5.3.1 参与联合培养基本情况第52-54页
        5.3.2 参与企业实习情况第54-57页
        5.3.3 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认可程度第57-58页
    5.4 未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意愿分析第58-61页
        5.4.1 对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第58-59页
        5.4.2 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的意愿程度第59-61页
    5.5 广西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存在的不足第61-63页
        5.5.1 未建立校级管理机构,权责分配不明晰第61-62页
        5.5.2 合作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未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第62页
        5.5.3 参与企业实习时间较短,缺乏专职教师的系统指导第62页
        5.5.4 对联合培养认知程度不高,仍需大力宣传推广第62-63页
第六章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的构建第63-73页
    6.1 构建健全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第63-64页
    6.2 加强政策制度引导,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保障机制第64-66页
        6.2.1 政府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各方主体权责第64-65页
        6.2.2 高校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障联合培养有序进行第65-66页
        6.2.3 企业安排专责人员,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第66页
    6.3 加强奖励优惠措施,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激励机制第66-68页
        6.3.1 政府减免相应税收,提供教育经费支持第66-67页
        6.3.2 高校吸引优质师资,增强实践效果第67页
        6.3.3 企业鼓励员工参与教学,实现企业知识沉淀第67-68页
    6.4 推进全过程协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运转机制第68-70页
        6.4.1 入口互动,共商培养计划第69页
        6.4.2 课程互动,共同开设课程第69页
        6.4.3 实践互动,共同保证实践效果第69页
        6.4.4 出口互动,共同开展考核工作第69-70页
    6.5 加强相应配套措施,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配套机制第70-73页
        6.5.1 引进社会资源,建立中介机构第70页
        6.5.2 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第70-71页
        6.5.3 扩大宣传范围,正确认识合作教育第71-73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第77-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广西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