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臭氧简介 | 第11-12页 |
1.2 臭氧的灭菌机理 | 第12-13页 |
1.2.1 臭氧的灭菌效果 | 第12页 |
1.2.2 臭氧的灭菌机理 | 第12-13页 |
1.3 臭氧水在鲜切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1 鲜切藕片保鲜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臭氧水对鲜切果蔬的保鲜机理及应用 | 第14-1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鲜切藕片胀袋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18-29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8-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剂 | 第18-19页 |
2.1.3 培养基 | 第19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鲜切藕片的制备 | 第20页 |
2.2.2 胀袋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页 |
2.2.3 微生物反证实验 | 第20页 |
2.2.4 镜检 | 第20-21页 |
2.2.5 菌种鉴定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3.1 胀袋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菌种返接藕片的腐败性观察 | 第21-22页 |
2.3.2 菌株的形态特征及腐败菌的鉴定 | 第22-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臭氧水的制备和对胀袋微生物的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29-39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剂 | 第29-30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臭氧水的制备及其臭氧水的溶解特性 | 第30-31页 |
3.2.2 臭氧水对胀袋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 第31-33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4.1 臭氧水的制备和臭氧水的稳定特性 | 第33-35页 |
3.4.2 臭氧水对胀袋微生物的抑菌效果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臭氧水对鲜切藕片贮藏保鲜的影响 | 第39-5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39-4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试剂 | 第39-40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臭氧水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第40页 |
4.2.2 切分莲藕的工艺流程 | 第40-41页 |
4.2.3 鲜切藕片的处理方法 | 第41页 |
4.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1-42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4.4.1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2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褐变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3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4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失重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5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硬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6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7 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鲜切藕片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臭氧水结合处理的护色剂的筛选研究 | 第54-68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2 试剂 | 第54-55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0 臭氧水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第55页 |
5.2.1 工艺流程 | 第55-56页 |
5.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6-57页 |
5.2.3 护色剂的筛选及用量范围的确定 | 第57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5.4.1 臭氧水与柠檬酸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2 臭氧水与L-半胱氨酸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3 臭氧水与氯化钠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5.4.4 臭氧水与氯化钙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5 臭氧水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5.4.6 臭氧水与Vc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7 臭氧水与植酸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失重率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臭氧水结合处理的复合护色剂的优化研究 | 第68-73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68-69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6.1.2 试剂 | 第68页 |
6.1.3 仪器与设备 | 第68-69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6.2.1 臭氧水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第69页 |
6.2.2 工艺流程 | 第69页 |
6.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9页 |
6.2.4 试验设计 | 第69-70页 |
6.3 数据处理 | 第70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6.4.1 利用正交优化鲜切藕片的保鲜配方 | 第70-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7 臭氧水与最佳复合护色剂结合处理对鲜切藕片贮藏保鲜的影响 | 第73-80页 |
7.1 材料及仪器 | 第73页 |
7.1.1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73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7.2.1 臭氧水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第73页 |
7.2.2 切分莲藕的工艺流程 | 第73-74页 |
7.2.3 鲜切藕片的处理方法 | 第74页 |
7.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4页 |
7.3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7.4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7.4.1 不同保鲜方式对鲜切藕片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7.4.2 不同保鲜方式对鲜切藕片呼吸强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76-77页 |
7.4.3 不同保鲜方式对鲜切藕片硬度和失重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7.4.4 不同保鲜方式对鲜切藕片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 第78-7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