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2.1 学习方法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农村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1.2.3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习方法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文言文学习方法 | 第14页 |
1.3.2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表现 | 第14-15页 |
1.3.3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 第15页 |
1.3.4 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方案 | 第15-16页 |
二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6-23页 |
2.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6-23页 |
2.2.1 研究此论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2.2.2. 青白江区人和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 第17-20页 |
2.2.3. 青白江区人和学校农村留守学生文言文学习成绩调查与分析 | 第20-21页 |
2.2.4.青白江区人和学校农村留守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调查分析 | 第21-23页 |
三 青白江区人和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具体措施 | 第23-68页 |
3.1 预习方法指导 | 第23-26页 |
3.1.1 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 第23-24页 |
3.1.2 预习的目标和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 第24-26页 |
3.2 诵读方法指导 | 第26-29页 |
3.2.1 诵读的意义 | 第26-28页 |
3.2.2 诵读的方法 | 第28-29页 |
3.2.3 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 第29页 |
3.3 听课方法指导 | 第29-31页 |
3.3.1 听课的方法 | 第30-31页 |
3.3.2 听课应注意的问题 | 第31页 |
3.4 课堂笔记指导 | 第31-32页 |
3.5 作业布置与反馈 | 第32-33页 |
3.5.1 课后背诵作业 | 第33页 |
3.5.2 教材上的课后作业 | 第33页 |
3.5.3 课文后小作文作业 | 第33页 |
3.6 复习方法指导 | 第33-58页 |
3.6.1 抓好基础,注重默写 | 第34页 |
3.6.2 抓住重点,注重突破 | 第34-55页 |
3.6.3 抓好异同,注重比较 | 第55-56页 |
3.6.4 抓住灵魂,注重趣味 | 第56页 |
3.6.5 抓牢思维,注重创新 | 第56-58页 |
3.7 背诵方法指导 | 第58-60页 |
3.7.1 熟读成诵法 | 第58页 |
3.7.2 理解记忆法 | 第58-59页 |
3.7.3 重点词连缀法 | 第59页 |
3.7.4 尝试背诵法 | 第59页 |
3.7.5 求同存异法 | 第59页 |
3.7.6 趣味背诵法 | 第59-60页 |
3.7.7 范背带动法 | 第60页 |
3.8 课外文言文学习指导 | 第60-63页 |
3.8.1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 第60-62页 |
3.8.2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 第62-63页 |
3.9 趣味学习法的指导 | 第63-68页 |
3.9.1 导语激趣 | 第63-65页 |
3.9.2 活动激趣 | 第65-66页 |
3.9.3 习惯培养激趣法 | 第66-68页 |
四 青白江区人和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 | 第68-74页 |
4.1 文言文断句比赛 | 第68页 |
4.2 诗词朗读、背诵和文言知识竞赛 | 第68-71页 |
4.3 文言实词虚词的查字典比赛 | 第71-72页 |
4.4 语文成绩的提高 | 第72页 |
4.5 文言文成绩的提高 | 第72-74页 |
五 结束语 | 第74-77页 |
5.1 青白江区人和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优势的突显 | 第74页 |
5.2 青白江区人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突显 | 第74-75页 |
5.3 建立家校沟通,促进我校初中留守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 第75页 |
5.4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