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6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3页 |
1.2.1 审计失败的认定 | 第8-9页 |
1.2.2 审计失败的形成 | 第9-11页 |
1.2.3 审计失败的约束 | 第11-12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审计失败的诱因及主体特征 | 第16-25页 |
2.1 审计服务的属性 | 第16页 |
2.1.1 商品属性 | 第16页 |
2.1.2 公共产品属性 | 第16页 |
2.2 审计失败的诱因 | 第16-17页 |
2.3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特征 | 第17-25页 |
2.3.1 审计失败的认定 | 第17-18页 |
2.3.2 我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理事件研究 | 第18-22页 |
2.3.3 审计失败客户的主要特征 | 第22-23页 |
2.3.4 审计失败审计师的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审计客户与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第25-29页 |
3.1 审计业务约定的达成阶段 | 第25-26页 |
3.1.1 管理层角色的模糊--委托方或是被审计者 | 第25-26页 |
3.1.2 审计师连续审计的选择--保持或是拒绝 | 第26页 |
3.2 执行审计业务的阶段 | 第26-27页 |
3.2.1 管理层对审计范围的介入--限制或是配合 | 第26-27页 |
3.2.2 审计师审计程序的应用--详查或是略查 | 第27页 |
3.3 审计意见报告阶段 | 第27-29页 |
3.3.1 管理层对审计意见的态度--购买或是顺从 | 第27页 |
3.3.2 审计师对审计意见的最终决定--真实或是隐瞒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基于审计博弈分析的审计冲突模型构建 | 第29-37页 |
4.1 审计冲突理论及审计冲突模型 | 第29-31页 |
4.1.1 审计冲突理论 | 第29页 |
4.1.2 审计冲突模型 | 第29-31页 |
4.2 管理当局的力量驱动 | 第31-32页 |
4.2.1 聘请或解雇审计师 | 第31页 |
4.2.2 决定审计收费 | 第31页 |
4.2.3 理解并履行管理层责任的程度 | 第31页 |
4.2.4 形成舞弊风险 | 第31-32页 |
4.3 管理当局的制约因素 | 第32-33页 |
4.3.1 更换事务所的交易成本 | 第32页 |
4.3.2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 第32页 |
4.3.3 公司治理的完善性 | 第32-33页 |
4.3.4 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33页 |
4.4 审计师的力量驱动 | 第33-34页 |
4.4.1 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 | 第33页 |
4.4.2 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 第33页 |
4.4.3 较大的事务所规模 | 第33-34页 |
4.4.4 有影响力的声誉机制 | 第34页 |
4.5 审计师的制约因素 | 第34-35页 |
4.5.1 对客户的依赖较大 | 第34页 |
4.5.2 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 第34页 |
4.5.3 管理层的诚信不足 | 第34-35页 |
4.5.4 事务所对质量控制的忽视 | 第35页 |
4.6 审计失败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三峡新材案例研究 | 第37-47页 |
5.1 三峡新材案例概况 | 第37-40页 |
5.1.1 三峡新材企业概况 | 第37页 |
5.1.2 三峡新材行业背景 | 第37-39页 |
5.1.3 三峡新材案例进展 | 第39-40页 |
5.2 三峡新材与中勤万信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第40-41页 |
5.2.1 审计业务约定的达成阶段 | 第40页 |
5.2.2 执行审计业务的阶段 | 第40-41页 |
5.2.3 审计意见报告阶段 | 第41页 |
5.3 审计冲突模型在该案例中的应用 | 第41-44页 |
5.3.1 管理当局的力量驱动 | 第41-42页 |
5.3.2 审计师的制约因素 | 第42-44页 |
5.4 基于审计冲突模型对审计失败的规避分析 | 第44-47页 |
5.4.1 管理层对审计失败的规避贡献 | 第44-45页 |
5.4.2 审计师对审计失败的规避贡献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