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休闲房地产的兴起及其原因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山地型休闲地产开发逐步展开 | 第11页 |
1.1.3 开展山地型休闲地产综合评价的紧迫性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山地型休闲地产理论研究 | 第16-32页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1.1 休闲房地产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1.2 休闲房地产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1.3 山地型休闲地产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1.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9页 |
2.2 休闲房地产理论研究 | 第19-26页 |
2.2.1 休闲房地产的概念研究 | 第19-24页 |
2.2.2 休闲房地产的特征 | 第24-26页 |
2.2.3 休闲房地产的分类 | 第26页 |
2.3 山地型休闲地产理论研究 | 第26-30页 |
2.3.1 山地型休闲地产的内涵 | 第26-28页 |
2.3.2 山地型休闲地产的特征 | 第28-29页 |
2.3.3 山地型休闲地产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32-44页 |
3.1 持续发展 | 第32-37页 |
3.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32-35页 |
3.1.2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 | 第35-36页 |
3.1.3 山地型休闲地产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3.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7-39页 |
3.2.1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 第37-38页 |
3.2.2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 第38页 |
3.2.3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38-39页 |
3.3 低碳经济 | 第39页 |
3.4 绿色建筑理论 | 第39-44页 |
第4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地型休闲地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4-68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4-45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8页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45-46页 |
4.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地型休闲地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48页 |
4.3 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48-57页 |
4.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7-68页 |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62页 |
4.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62-66页 |
4.4.3 综合评价模型 | 第66页 |
4.4.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地型休闲地产综合评价等级评定 | 第66-6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68-82页 |
5.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68-71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68-69页 |
5.1.2 休闲度假资源 | 第69-71页 |
5.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71-72页 |
5.2.1 经济基础 | 第71-72页 |
5.2.2 交通条件 | 第72页 |
5.3 习水习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概要 | 第72-78页 |
5.3.1 总体规划原则 | 第72-73页 |
5.3.2 休闲度假地产开发模式 | 第73-74页 |
5.3.3 典型休闲度假产品 | 第74-75页 |
5.3.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 第75页 |
5.3.5 开发强度控制 | 第75-76页 |
5.3.6 景观风貌规划 | 第76-77页 |
5.3.7 生态保护措施 | 第77-78页 |
5.4 评价结果 | 第78-80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8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