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3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1-12页 |
1.2.2 社会交互理论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9页 |
1.3.1 传统课堂中学习者交互研究 | 第13-14页 |
1.3.2 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交互研究 | 第14-17页 |
1.3.3 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交互研究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9-26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3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4 研究过程和方法 | 第20-21页 |
2.5 课程开展概述 | 第21-26页 |
2.5.1 课程组织结构的安排 | 第21-22页 |
2.5.2 教学整体规划 | 第22-26页 |
第3章 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26-49页 |
3.1 确定分析样本及分析单元 | 第26-27页 |
3.1.1 确定分析样本 | 第26-27页 |
3.1.2 确定分析单元 | 第27页 |
3.2 构建小学生生生交互内容分析体系 | 第27-33页 |
3.2.1 确定分析类目并制定编码 | 第27-30页 |
3.2.2 信度分析 | 第30-33页 |
3.3 第一阶段阶段线上、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33-38页 |
3.3.1 第一阶段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33-36页 |
3.3.2 第一阶段线上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36-38页 |
3.4 第二阶段线上、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38-41页 |
3.4.1 第二阶段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38-40页 |
3.4.2 第二阶段线上数据收集和内容编码 | 第40-41页 |
3.5 第三阶段线上、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41-45页 |
3.5.1 第三阶段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41-43页 |
3.5.2 第三阶段线上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43-45页 |
3.6 第四阶段线上、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45-49页 |
3.6.1 第四阶段线下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45-46页 |
3.6.2 第四阶段线上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 第46-49页 |
第4章 生生交互演变分析 | 第49-66页 |
4.1 生生交互内容的演变分析 | 第49-59页 |
4.1.1 交互内容是否与主题相关的演变趋势 | 第49-52页 |
4.1.2 交互内容为提问、陈述、解释、反馈和引用的演变趋势 | 第52-58页 |
4.1.3 交互内容演变规律讨论 | 第58-59页 |
4.2 生生交互深度的演变分析 | 第59-66页 |
4.2.1 交互深度层次类别划分和数据统计 | 第59-60页 |
4.2.2 线下各交互深度的演变分析 | 第60-61页 |
4.2.3 线上各交互深度的演变分析 | 第61-62页 |
4.2.4 线上、线下学生交互深度对比 | 第62-65页 |
4.2.5 交互深度演变规律讨论 | 第65-66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 | 第66-7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6-68页 |
5.1.1 生生交互内容的演变规律与特点 | 第66页 |
5.1.2 生生交互深度的演变规律与特点 | 第66-67页 |
5.1.3 提高学生交互质量的建议 | 第67-68页 |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68-70页 |
5.2.1 研究不足 | 第68页 |
5.2.2 后续研究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