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一) 个人的成长经历 | 第7页 |
(二) 对小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其公民性发展的关切 | 第7-8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一) 公益和公益活动 | 第8-9页 |
(二) 公民素养 | 第9-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一) 公益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二) 小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8-19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四) 资料分析整理 | 第21-22页 |
(五) 研究的伦理道德 | 第22页 |
五、研究背景介绍 | 第22-24页 |
(一) Q工作室“入场券”的获得——未进其室,先闻其声 | 第22-23页 |
(二) Q工作室基本情况的介绍——既入其室,又观其颜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对小学生参与大别山公益活动的跟踪 | 第24-37页 |
一、活动前的筹备 | 第24-28页 |
(一) 义卖活动和资金筹备 | 第24-26页 |
(二) 活动宣传和设计 | 第26-28页 |
二、大别山公益之行 | 第28-33页 |
(一) “挺进大别山” | 第28-29页 |
(二) 活动一:关怀到你家 | 第29-30页 |
(三) 活动二:携手去采茶 | 第30-32页 |
(四) 活动三:记住你和我 | 第32-33页 |
三、活动后学生的感悟 | 第33-37页 |
(一)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第34页 |
(二) 行公益很快乐 | 第34-35页 |
(三) 我们成了好朋友 | 第35-36页 |
(四) 将公益进行到底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大别山公益活动的目的和效果 | 第37-46页 |
一、参与大别山公益活动的目的 | 第37-39页 |
(一) Q工作室的目的:“增进亲子交流”和“资助山区贫困儿童” | 第37-38页 |
(二) 家长的期望:“培养孩子”和“加深亲子感情” | 第38-39页 |
(三) 孩子的想法:“看看他们生活的地方”和“去帮助他们” | 第39页 |
二、参与大别山公益活动的收获 | 第39-43页 |
(一) Q工作室和家长在大别山公益活动中的收获 | 第40-41页 |
(二) 小学生在大别山公益活动中的收获 | 第41-43页 |
三、Q工作室运作的有益经验 | 第43-46页 |
(一) 强调儿童的主体参与性 | 第43-44页 |
(二) 活动具有持续性和创新性 | 第44-45页 |
(三) “公益账单”公开透明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公民教育视角下对大别山公益活动的问题剖析 | 第46-55页 |
一、活动目的:公益活动缺乏公民教育意识 | 第46-48页 |
二、团队运作:“灵感”决策者与权威服从者 | 第48-50页 |
三、活动开展:“限制”多、“支持”少 | 第50-51页 |
四、活动过程:助人体验深、公益认知浅 | 第51-52页 |
五、活动反思:社会正义问题被遮蔽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基于公益活动培育小学生公民素养的对策思考 | 第55-64页 |
一、挖掘公益活动的公民教育价值 | 第55-57页 |
二、改善公益团队运作,突显民主性和规范性 | 第57-58页 |
三、发挥公益活动培育小学生公民素养的作用 | 第58-64页 |
(一) 享用公益快乐——为善最乐、情感动力 | 第58-59页 |
(二) 学会公共交往——平等对话、关心他者 | 第59-60页 |
(三) 培育公民责任——增强公民责任感 | 第60-61页 |
(四) 促进公民参与——做参与式公民 | 第61页 |
(五) 培养公共精神——获得社会正义的启蒙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