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2.1 学习归因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2.1.1 归因、归因理论及学习归因 | 第11-13页 |
2.1.2 学习归因的测量 | 第13-14页 |
2.2 元认知策略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2.2.1 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及测量 | 第14-17页 |
2.2.2 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分类及测量 | 第17-18页 |
2.3 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8-20页 |
2.3.1 学习归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2.3.2 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9页 |
2.3.3 学习归因对元认知策略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4 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20页 |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2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5 研究程序 | 第23-25页 |
第4章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修订 | 第25-35页 |
4.1 问题提出 | 第25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4.4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修订 | 第25-35页 |
4.4.1 预测问卷项目的获取和筛选 | 第25-26页 |
4.4.2 问卷的预测 | 第26页 |
4.4.3 项目分析 | 第26-29页 |
4.4.4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4.4.5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4.4.6 信度分析 | 第32-33页 |
4.4.7 效度分析 | 第33-34页 |
4.4.8 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特点 | 第35-4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5.2.1 研究被试 | 第35-36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5.3.1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5.3.2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比较 | 第38-43页 |
第6章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 第43-50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6.2.1 研究被试 | 第43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43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6.3.1 高中生学习归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 第44页 |
6.3.2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 | 第44-45页 |
6.3.3 高中生学习归因与元认知策略之间的相关 | 第45页 |
6.3.4 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6.3.5 中介效应分析 | 第47-50页 |
第7章 综合讨论与分析 | 第50-55页 |
7.1 元认知策略问卷的修订 | 第50页 |
7.2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及其各维度总体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7.3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在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1-53页 |
7.4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7.5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5-5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8.2 教育启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附录A 一般情况问卷 | 第62-63页 |
附录B 学业成就归因量表 | 第63-65页 |
附录C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预测问卷) | 第65-68页 |
附录D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正式问卷)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