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靖州苗族侗族蜜饯雕花艺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9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雕花蜜饯的生成与历史传说 | 第20-26页 |
2.1 雕花蜜饯的文化起源 | 第20-22页 |
2.1.1 苗族的山地采集文化 | 第20页 |
2.1.2 原始宗教信仰文化 | 第20-21页 |
2.1.3 万花茶-雕花蜜饯茶的演变 | 第21-22页 |
2.2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第22-23页 |
2.3 雕花蜜饯的历史传说 | 第23-26页 |
第三章 靖州雕花蜜饯独特的制作工艺 | 第26-33页 |
3.1 靖州雕花蜜饯的种类及制作工具 | 第26-27页 |
3.2 靖州雕花蜜饯的雕刻方法 | 第27-30页 |
3.2.1 平雕 | 第27-28页 |
3.2.2 浮雕 | 第28-29页 |
3.2.3 透雕 | 第29页 |
3.2.4 圆雕 | 第29-30页 |
3.3 雕花蜜饯成品的制作工序 | 第30-33页 |
第四章 雕花图形的美学形式及艺术特征 | 第33-43页 |
4.1 雕花图形的类别 | 第33-36页 |
4.1.1 花鸟虫鱼 | 第34页 |
4.1.2 飞禽走兽 | 第34-35页 |
4.1.3 吉祥字画 | 第35-36页 |
4.1.4 人物及其他 | 第36页 |
4.2 雕花图形的形式语言 | 第36-39页 |
4.2.1 点 | 第37页 |
4.2.2 线 | 第37-38页 |
4.2.3 面 | 第38-39页 |
4.3 雕花图形的形式美法则 | 第39-40页 |
4.3.1 对称 | 第39页 |
4.3.2 重复 | 第39-40页 |
4.3.3 对比 | 第40页 |
4.3.4 统一 | 第40页 |
4.4 雕花蜜饯的艺术特征 | 第40-43页 |
4.4.1 构图饱满,造型生动 | 第41页 |
4.4.2 色彩自然,借鉴融合 | 第41-42页 |
4.4.3 题材丰富,寓意吉祥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靖州雕花蜜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 | 第43-48页 |
5.1 靖州雕花蜜饯的文化内涵 | 第43-44页 |
5.1.1 对图腾的崇拜和生命形式的敬仰 | 第43-44页 |
5.1.2 对爱情的期许和吉庆之事的向往 | 第44页 |
5.2 靖州雕花蜜饯不同时期的文化功能 | 第44-48页 |
5.2.1 身份地位的象征 | 第45页 |
5.2.2 维持生计的特殊品 | 第45页 |
5.2.3 婚俗的必备物 | 第45-46页 |
5.2.4 人情待客佳品 | 第46页 |
5.2.5 特色商品 | 第46页 |
5.2.6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6-48页 |
第六章 靖州雕花蜜饯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及传承的思考 | 第48-56页 |
6.1 艺术造型手法 | 第48-50页 |
6.1.1 提炼法和夸张法 | 第48-49页 |
6.1.2 求全法和组合法 | 第49页 |
6.1.3 寓意法 | 第49-50页 |
6.2 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意义与前景 | 第50-51页 |
6.3 靖州雕花蜜饯传承的思考 | 第51-5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