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油页岩加工论文

油页岩热解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第8-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5-33页
    1.1 油页岩资源分布状况第15-17页
        1.1.1 油页岩定义及用途第15页
        1.1.2 世界油页岩资源分布状况第15-16页
        1.1.3 中国油页岩资源分布状况第16-17页
    1.2 国内外油页岩开发加工利用近况第17-20页
        1.2.1 油页岩干馏技术发展近况第17页
        1.2.2 国内油页岩开发加工利用近况第17-18页
        1.2.3 国外油页岩开发加工利用近况第18-20页
    1.3 油页岩研究现状第20-29页
        1.3.1 油页岩干馏工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2 PY-GC/MS技术的应用第24-25页
        1.3.3 自由基的研究第25-28页
        1.3.4 页岩油性质分析第28-29页
    1.4 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简介第29-31页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33-42页
    2.1 实验样品、试剂和仪器第33-35页
        2.1.1 实验样品及制备第33页
        2.1.2 实验试剂第33-34页
        2.1.3 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第34-35页
    2.2 油页岩固定床热解装置第35-37页
        2.2.1 实验装置第35-36页
        2.2.2 实验操作第36-37页
    2.3 油页岩高温再热热解装置第37-38页
    2.4 干酪根PY-GC/MS实验装置第38-39页
    2.5 热解产物性质分析第39-42页
        2.5.1 干馏气组成分析第39-40页
        2.5.2 页岩油模拟蒸馏分析第40页
        2.5.3 页岩油四组分分析第40页
        2.5.4 页岩油GC/MS分析第40页
        2.5.5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分析第40-41页
        2.5.6 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第41页
        2.5.7 元素分析第41-42页
第3章 油页岩固定床热解实验第42-83页
    3.1 载气流量第42-51页
        3.1.1 载气流量对油页岩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42-43页
        3.1.2 载气流量对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43-44页
        3.1.3 载气流量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44-45页
        3.1.4 载气流量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3.1.5 载气流量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46-47页
        3.1.6 载气流量对页岩油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47-51页
    3.2 升温速率第51-59页
        3.2.1 升温速率对油页岩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51-52页
        3.2.2 升温速率对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52-53页
        3.2.3 升温速率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53-54页
        3.2.4 升温速率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54-55页
        3.2.5 升温速率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55-56页
        3.2.6 升温速率对页岩油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56-59页
    3.3 颗粒粒径第59-67页
        3.3.1 颗粒粒径对油页岩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59-60页
        3.3.2 颗粒粒径对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60-61页
        3.3.3 颗粒粒径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61-62页
        3.3.4 颗粒粒径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62-63页
        3.3.5 颗粒粒径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63-64页
        3.3.6 颗粒粒径对页岩油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64-67页
    3.4 热解终温第67-82页
        3.4.1 热解终温对油页岩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67-68页
        3.4.2 热解终温对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68-69页
        3.4.3 热解终温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69-71页
        3.4.4 热解终温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71页
        3.4.5 热解终温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71-72页
        3.4.6 热解终温对页岩油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72-75页
        3.4.7 热解终温对页岩油、半焦自由基含量的影响第75-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4章 高温再热对油页岩热解特性的影响第83-104页
    4.1 高温再热对油页岩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83-85页
        4.1.1 高温再热温度对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83-84页
        4.1.2 高温再热停留时间对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第84-85页
    4.2 高温再热对油页岩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85-87页
        4.2.1 高温再热温度对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85-86页
        4.2.2 高温再热停留时间对干馏气组成的影响第86-87页
    4.3 高温再热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87-91页
        4.3.1 高温再热温度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87-89页
        4.3.2 高温再热停留时间对页岩油馏程分布的影响第89-91页
    4.4 高温再热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91-93页
        4.4.1 高温再热温度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91-92页
        4.4.2 高温再热停留时间对页岩油四组分含量的影响第92-93页
    4.5 高温再热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93-95页
        4.5.1 高温再热温度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93-94页
        4.5.2 高温再热停留时间对页岩油元素组成的影响第94-95页
    4.6 高温再热对页岩油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95-103页
        4.6.1 高温再热温度对油页岩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95-99页
        4.6.2 高温再热停留时间对油页岩中正构烷烃、烯烃含量的影响第99-103页
    4.7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5章 基于PY-GC/MS的干酪根热解特征研究第104-126页
    5.1 基于PY-GC/MS的干酪根热解组成分析第104-111页
        5.1.1 实验可行性分析第104-105页
        5.1.2 干酪根热解产物组成分析第105-111页
    5.2 基于PY-GC/MS的干酪根热解动力学研究第111-124页
        5.2.1 热解动力学模型第111-112页
        5.2.2 干酪根热解产物动力学特征第112-120页
        5.2.3 升温速率对干酪根热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第120-124页
    5.3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6章 油页岩热解产物的太赫兹波谱研究第126-137页
    6.1 油页岩干馏气组成的太赫兹波谱表征第126-131页
    6.2 油页岩半焦的太赫兹光谱表征第131-136页
    6.3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7章 结论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湘西靖州苗族侗族蜜饯雕花艺术研究
下一篇:2016赛季锦织圭在不同类型的场地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