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物理学困生的界定 | 第1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一)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第15页 |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 | 第15-16页 |
(三)赫尔巴特观念心理学教学过程理论 | 第16-17页 |
三、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的理论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第19-32页 |
一、学生问卷 | 第19-30页 |
(一)编制与实施 | 第19页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第19-30页 |
二、访谈法 | 第30-32页 |
(一)教师访谈 | 第30-31页 |
(二)学生访谈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学困生成因分析 | 第32-37页 |
一、物理学科特点 | 第32-33页 |
(一)知识特点 | 第32页 |
(二)教材特点 | 第32页 |
(三)考试形式特点 | 第32-33页 |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33-34页 |
(一)课前预习方面 | 第33页 |
(二)课上听课方面 | 第33页 |
(三)课后复习方面 | 第33页 |
(四)考前复习方面 | 第33页 |
(五)课外辅导方面 | 第33-34页 |
三、教师教学方式 | 第34-35页 |
(一)课前引入方面 | 第34页 |
(二)教学过程设计方面 | 第34-35页 |
四、学校管理方面 | 第35-36页 |
(一)班级分配方面 | 第35页 |
(二)学校实验设备方面 | 第35-36页 |
五、社会和家长引导方面 | 第36-37页 |
(一)社会方面分析 | 第36页 |
(二)家长引导方面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第37-46页 |
一、教学方式的转化策略 | 第37-40页 |
(一)课程引入方面 | 第37-38页 |
(二)教学过程方面 | 第38页 |
(三)习题讲解方面 | 第38页 |
(四)作业布置方面 | 第38页 |
(五)初高中衔接方面 | 第38-39页 |
(六)多媒体使用方面 | 第39-40页 |
(七)分组学习方面 | 第40页 |
二、学校管理方式 | 第40-43页 |
(一)开展讲座 | 第40-41页 |
(二)班级分配方面 | 第41-42页 |
(三)组织活动方面 | 第42页 |
(四)实验设备方面 | 第42-43页 |
三、学习方式的转化策略 | 第43-44页 |
(一)课前预习方面 | 第43页 |
(二)课堂听课方面 | 第43页 |
(三)课后复习方面 | 第43页 |
(四)考前复习方面 | 第43-44页 |
四、教学评价的转化 | 第44页 |
(一)考试方式的转化方面 | 第44页 |
(二)成绩核算方面 | 第44页 |
五、家庭和社会的转化 | 第44-46页 |
(一)社会方面 | 第44-45页 |
(二)家长方面 | 第45-46页 |
总结与发展 | 第46-47页 |
一、总结 | 第46页 |
二、发展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