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第一章 谭盾有机音乐和禅宗美学思想的概述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谭盾有机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 第10-13页 |
| 1、谭盾的成长历程 | 第10页 |
| 2、谭盾有机音乐创作的文化思想根源 | 第10-12页 |
| 3、谭盾有机音乐的特征与现状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禅宗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13-17页 |
| 1、禅宗思想的形成 | 第13-14页 |
| 2、禅宗“自性论”“顿悟观”的美学思想 | 第14-16页 |
| 3、儒、道、释三家共同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谭盾有机音乐与佛教禅宗音乐的比较 | 第17-20页 |
| 1、从美学思想意境的比较 | 第17-18页 |
| 2、从旋律、结构等音乐形态上的比较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谭盾有机音乐的禅宗美学思想体现 | 第20-31页 |
| 第一节“自性真空”一切皆可音乐 | 第20-24页 |
| 1、《水乐》和《纸乐》 | 第20-22页 |
| 2、一切皆可成音乐 | 第22-24页 |
| 第二节“明心见性”探寻心底的旋律 | 第24-27页 |
| 1、《地图》的器乐原生态运用 | 第25页 |
| 2、《地图》的声乐原生态运用 | 第25-27页 |
| 第三节“顿悟”激发朴素的音乐创作的灵感 | 第27-31页 |
| 1、朴素的有机音乐创作方式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 第27-29页 |
| 2、有机音乐与高科技形式的运用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禅宗美学思想赋予谭盾有机音乐新的内涵和使命 | 第31-35页 |
| 第一节“无相、无念、无住”的创作和视听 | 第31-32页 |
| 1、从“无”到“有”的音乐创作轨迹 | 第31-32页 |
| 2、从“有”到“无”的视听感受 | 第32页 |
| 第二节 谭盾有机音乐市场化、产业化路径 | 第32-35页 |
| 1、以“创新”的作曲形式和表演形式助推“深邃文化” | 第32-33页 |
| 2、以“兼容”的视野发展和应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 第33页 |
| 3、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思想 | 第33-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