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涡轴/涡桨发动机总体性能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S | 第5-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涡轴发动机的发展 | 第13-14页 |
| ·涡桨发动机的发展 | 第14-15页 |
| ·设计参数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 ·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三轴结构涡轴/涡桨发动机特点 | 第21-32页 |
| ·组合压气机的特点 | 第21-22页 |
| ·双转子压气机的特点 | 第22-25页 |
| ·双转子压气机的优势 | 第22-24页 |
| ·双转子压气机的劣势 | 第24-25页 |
| ·提升双转子组合压气机性能的措施 | 第25页 |
| ·单转子/双转子压气机结构对比 | 第25-26页 |
| ·典型的三轴发动机 | 第26-28页 |
| ·HPW3000 三轴发动机性能摸底 | 第28-32页 |
| 第三章 三轴涡轴/涡桨发动机性能计算 | 第32-52页 |
| ·建模假设 | 第32页 |
| ·主要模块 | 第32-34页 |
| ·性能计算预处理 | 第34-39页 |
| ·变比热计算方法 | 第34页 |
| ·气体参数计算方法 | 第34-39页 |
| ·各部件特性计算 | 第39-45页 |
| ·设计点性能计算 | 第45-46页 |
| ·非设计点性能计算 | 第46-52页 |
|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部件特性缩放 | 第52-69页 |
| ·压气机特性缩放 | 第52-68页 |
| ·特性缩放的意义 | 第52页 |
| ·特性缩放的问题 | 第52-54页 |
| ·特性缩放的依据 | 第54-58页 |
| ·特性缩放步骤 | 第58-60页 |
| ·缩放方法验证 | 第60-63页 |
| ·PW150 压气机特性图缩放 | 第63-68页 |
| ·涡轮特性缩放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某先进涡桨发动机总体气动方案分析 | 第69-78页 |
| ·技术要求 | 第69页 |
| ·设计状态选择 | 第69-70页 |
| ·初步气动设计方案 | 第70-71页 |
| ·方案论证 | 第71-74页 |
| ·设计指标论证 | 第71-73页 |
| ·双转子气动方案论证 | 第73-74页 |
| ·气动性能优化方案 | 第74-78页 |
| ·优化依据 | 第74-75页 |
| ·原始方案评估 | 第75页 |
| ·NUAA优化方案 | 第75-76页 |
| ·优化方案验算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涡轴发动机逆向设计法 | 第78-85页 |
| ·初始参数确定 | 第78-81页 |
| ·单位耗油率确定 | 第78-79页 |
| ·空气流量确定 | 第79-80页 |
| ·部件效率确定 | 第80-81页 |
| ·正问题逼近 | 第81-82页 |
| ·逆向设计程序流程图 | 第82-83页 |
| ·逆向设计程序验证 | 第83-85页 |
| 第七章 涡轴发动机红外抑制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 第85-93页 |
| ·航空发动机红外特征与总体设计参数的关系分析 | 第85-86页 |
| ·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计算尾喷流静温及CO_2的方法 | 第86-89页 |
| ·尾喷流静温计算方法 | 第86页 |
| ·尾喷流CO_2浓度计算方法 | 第86-89页 |
| ·低红外特征循环参数可行域分析 | 第89-93页 |
| ·基准发动机的循环参数可行域 | 第89页 |
| ·考虑尾喷流静温的循环参数可行域 | 第89-90页 |
| ·考虑CO_2排放浓度的循环参数可行域 | 第90-91页 |
| ·低红外特征的循环参数可行域 | 第91-9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研究成果 | 第93页 |
| ·问题及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