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偏误分析理论 | 第14页 |
2.中介语理论 | 第14页 |
3.对比分析理论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偏误分析法 | 第15页 |
2.语料库研究法 | 第15页 |
3.统计法 | 第15页 |
4.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五) 对相关偏误调查因素的说明 | 第15-18页 |
1.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2.偏误统计原则 | 第16页 |
3.汉字偏误的认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韩国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类型 | 第18-30页 |
(一) 偏误分类依据及偏误总体数据说明 | 第18-19页 |
(二) 错字偏误类型 | 第19-25页 |
1.笔画偏误类型 | 第20-23页 |
(1) 笔画变形偏误 | 第21页 |
(2) 笔画增减偏误 | 第21-22页 |
(3) 笔画组合偏误 | 第22-23页 |
2.部件偏误类型 | 第23-25页 |
(1) 部件增减偏误 | 第23-24页 |
(2) 部件替换偏误 | 第24页 |
(3) 部件组合偏误 | 第24-25页 |
(三) 别字偏误类型 | 第25-28页 |
1.音近别字 | 第26-27页 |
2.形近别字 | 第27页 |
3.音形皆近别字 | 第27-28页 |
4.其它别字 | 第28页 |
(四) 繁体字偏误 | 第28-29页 |
(五) 拼音字偏误 | 第29页 |
(六)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韩国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成因 | 第30-36页 |
(一) 汉字自身特点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0-31页 |
1.汉字笔画特点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0-31页 |
(1) 汉字笔画的多样性造成的偏误 | 第30页 |
(2) 汉字笔画的相似性造成的偏误 | 第30页 |
(3) 汉字笔画组合的复杂性造成的偏误 | 第30-31页 |
2.汉字部件特点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1页 |
(1) 常用部件形似性造成的偏误 | 第31页 |
(2) 部件组合多层次性造成的偏误 | 第31页 |
3.汉字音、形、义对应关系的复杂性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1页 |
(二) 韩国文字负迁移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1-33页 |
1.语音因素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 第32页 |
2.笔画因素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 第32页 |
3.部件因素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 第32-33页 |
4.文化因素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 第33页 |
(三) 学习者自身因素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3-35页 |
1.汉字学习态度不端正 | 第34页 |
2.汉字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 第34页 |
3.汉字学习策略过于单一 | 第34页 |
4.汉字学习中缺乏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 第34-35页 |
(四) 教师自身因素造成的汉字书写偏误 | 第35页 |
(五)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韩国学生的汉字教学策略 | 第36-42页 |
(一) 针对韩国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 第36页 |
(二) 重视汉字的语音教学 | 第36页 |
(三) 不可忽视汉字的笔顺教学 | 第36-37页 |
(四) 严格规范汉字的笔画教学 | 第37-38页 |
1.笔画分解教学法 | 第37页 |
2.象形图片展示教学法 | 第37页 |
3.错字归正教学法 | 第37-38页 |
4.笔画组合造字教学法 | 第38页 |
(五) 加强汉字的整字教学 | 第38-40页 |
1.部件拆组法 | 第38页 |
2.对比分析法 | 第38-39页 |
3.归类总结法 | 第39页 |
4.字意讲解法 | 第39-40页 |
(六)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 第40-41页 |
1.猜字谜记汉字 | 第40页 |
2.顺口溜记汉字 | 第40-41页 |
3.字中找字游戏法 | 第41页 |
4.拼字卡片游戏法 | 第41页 |
(七)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2-43页 |
(一)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42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及可扩展的空间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