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 宏观层面--我国公民休闲需求增长,休闲能力亟待提高 | 第9页 |
(二) 中观层面—培养大学生的休闲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 第9-10页 |
(三) 微观层面--大学生休闲能力对其个人发展和未来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休闲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二) 大学生休闲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一) 马克思休闲思想 | 第14-15页 |
(二) Nash 的休闲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休闲与休闲能力 | 第16-23页 |
一、 休闲的内涵 | 第16-18页 |
(一) 字义层面理解的休闲 | 第16页 |
(二) 心理学层面理解的休闲 | 第16-17页 |
(三) 哲学层面理解的休闲 | 第17页 |
(四) 社会学层面理解的休闲 | 第17-18页 |
二、 休闲能力 | 第18-23页 |
(一) 休闲能力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二) 休闲能力的要素 | 第18-19页 |
(三) 休闲能力的特性 | 第19-20页 |
(四) 休闲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休闲能力养成支撑体系 | 第23-29页 |
一、 大学生休闲能力养成支撑体系构成要素 | 第23页 |
二、 大学生休闲能力养成支撑体系要素分析 | 第23-29页 |
(一) 休闲环境的分类及其与大学生休闲能力的发展 | 第23-26页 |
(二) 休闲教育的分类及其与大学生休闲能力的发展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休闲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第29-42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29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29页 |
三、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第29页 |
四、 分析工具 | 第29页 |
五、 调查数据结果描述与分析 | 第29-38页 |
(一) 大学生休闲意识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二) 大学生休闲自我意识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三) 大学生休闲技能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36页 |
(四) 大学生休闲决策能力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六、 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一) 缺乏多种类型休闲活动的体验 | 第38-39页 |
(二) 缺乏对高雅层次休闲文化的体验 | 第39页 |
(三) 缺乏对休闲活动的创造体验 | 第39-40页 |
(四) 缺乏对休闲活动体验向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 第40页 |
(五) 缺乏休闲知识和专业的休闲训练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休闲能力养成支撑体系的发展构想 | 第42-47页 |
一、 休闲环境方面 | 第42-44页 |
(一) 社会休闲环境方面 | 第42-43页 |
(二) 家庭休闲环境方面 | 第43页 |
(三) 高校休闲环境方面 | 第43-44页 |
二、 休闲教育方面 | 第44-47页 |
(一) 我国应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 第44页 |
(二)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休闲教育 | 第44页 |
(三) 加强家庭和社会休闲教育的关注和发展 | 第44-45页 |
(四) 发展和完善学校休闲教育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