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生物降解生产葡萄糖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 ·淀粉 | 第8-11页 |
| ·淀粉结构 | 第8-9页 |
| ·淀粉的糊化与老化 | 第9-10页 |
| ·淀粉的水解 | 第10-11页 |
| ·淀粉酶 | 第11-12页 |
| ·生淀粉酶 | 第12-18页 |
| ·生淀粉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3页 |
| ·生淀粉酶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生淀粉酶的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 ·生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16页 |
| ·生淀粉酶的应用及生料发酵 | 第16-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 ·生淀粉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第20页 |
| ·筛菌方法 | 第20-21页 |
| ·初筛 | 第20页 |
| ·复筛 | 第20-21页 |
| ·进一步验证,确定出发菌株 | 第21页 |
| ·菌体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固体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液体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1-24页 |
|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DNS法) | 第21页 |
| ·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碘显色法) | 第21-22页 |
| ·薄层层析检测方法 | 第22页 |
|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23页 |
| ·淀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3-24页 |
| ·菌体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24-25页 |
| ·最适碳源比例的选择 | 第24页 |
| ·最适氮源的选择 | 第24-25页 |
| ·最适氮源比例的选择 | 第25页 |
| ·最适培养基初始pH的选择 | 第25页 |
| ·最适培养温度的选择 | 第25页 |
| ·固体培养基中生淀粉浓度对水解圈大小的影响 | 第25页 |
| ·生淀粉降解酶的初步研究 | 第25-27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 ·生淀粉降解酶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α-淀粉酶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发酵培养基中生淀粉的浓度对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页 |
| ·淀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 ·生淀粉降解菌的筛选 | 第28-30页 |
| ·初筛和复筛的结果 | 第28-29页 |
| ·菌种进一步确定 | 第29-30页 |
| ·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0-37页 |
| ·最适碳源浓度的确定 | 第30-32页 |
| ·最适氮源的确定 | 第32-33页 |
| ·最适氮源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 ·培养基初始pH值的确定 | 第34-35页 |
| ·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 ·优化培养基,TLC检测发酵产物 | 第36-37页 |
| ·不同浓度的生淀粉固体培养基对淀粉降解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生淀粉降解酶的研究 | 第38-43页 |
| ·发酵上清液酶解生淀粉 | 第38-39页 |
| ·破碎上清液酶解生淀粉 | 第39-40页 |
| ·发酵上清和破碎上清酶解反应比较 | 第40-41页 |
| ·α-淀粉酶的测定 | 第41页 |
| ·发酵液中淀粉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5页 |
| ·菌种确定 | 第43页 |
| ·发酵产物检验 | 第43页 |
| ·酶的初步研究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