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4-7页 |
·言不尽意研究综述 | 第4-5页 |
·研究内容 | 第5-6页 |
·研究意义 | 第6页 |
·研究方法 | 第6-7页 |
第二章 言不尽意的修辞界说 | 第7-13页 |
·言不尽意的概念诠释 | 第7-9页 |
·言不尽意之“言”和“意” | 第7页 |
·言不尽意的定义 | 第7-9页 |
·语义信息差 | 第8页 |
·审美信息差 | 第8-9页 |
·言不尽意的常见类型 | 第9-10页 |
·客观言不尽意 | 第9页 |
·消极言不尽意 | 第9-10页 |
·修辞学视域中的言不尽意 | 第10-13页 |
·言不尽意与修辞的两大分野 | 第10-12页 |
·言不尽意语义信息差与消极修辞 | 第10-11页 |
·言不尽意审美信息差与积极修辞 | 第11-12页 |
·言不尽意与接受修辞 | 第12-13页 |
第三章 言不尽意的修辞因由 | 第13-24页 |
·言不尽意之修辞内容的因由 | 第13-17页 |
·感觉类意义表达受限 | 第13-14页 |
·意味精微难以表达 | 第14-15页 |
·意向意义与言不尽意 | 第15-17页 |
·意向意义的提出 | 第15-16页 |
·意向意义的特点 | 第16-17页 |
·言不尽意之修辞原料的因由 | 第17-20页 |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 第17-19页 |
·同形异义易导致语义信息差 | 第18-19页 |
·异形同义易导致审美信息差 | 第19页 |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 第19-20页 |
·言不尽意之修辞主体的因由 | 第20-24页 |
·修辞表达者静态修辞能力的缺损 | 第20-21页 |
·修辞表达者动态修辞能力的缺损 | 第21-22页 |
·修辞接受者的非等值接受 | 第22-24页 |
第四章 言不尽意的修辞调控 | 第24-34页 |
·言不尽意的修辞技能调控 | 第24-26页 |
·洞达题旨情境,进行得体表达,调控审美信息差 | 第24-25页 |
·通晓语言文字可能性,培养敏锐语感能力,调控语义信息差 | 第25-26页 |
·言不尽意的修辞语境调控 | 第26-29页 |
·修辞语境的功能调控 | 第26-28页 |
·修辞语境的定位功能,调控语义信息差 | 第26-27页 |
·修辞语境的生成功能,调控审美信息差 | 第27页 |
·修辞语境的语义氛围调控 | 第27-28页 |
·修辞接受语境的重构 | 第28-29页 |
·修辞接受语境重构的必要性 | 第28页 |
·修辞接受语境重构的策略 | 第28-29页 |
·言不尽意的修辞原料调控 | 第29-34页 |
·寻常词语艺术化 | 第29-30页 |
·修辞解构 | 第30-34页 |
·修辞解构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修辞解构的手段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