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设置"研讨与练习"的意义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讨与练习"设置的指导思想及相关理论启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讨与练习"的指导思想 | 第10-12页 |
1、"语文"概念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 | 第10-11页 |
2、指导性文件对"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要求和影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语文专家对"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见解 | 第12-14页 |
1、叶圣陶对练习的设计有精辟的论述 | 第12-13页 |
2、黄光硕先生对练习设置的看法 | 第13页 |
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上对练习设置的构想 | 第13页 |
4、洪宗礼先生对练习设置的看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接受美学对练习题设置的启发 | 第14-16页 |
1、读者中心论 | 第14页 |
2、召唤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讨与练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16-30页 |
第一节 "研讨与练习"的继承与创新 | 第16-23页 |
1、继承 | 第20-21页 |
2、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研讨与练习"的特点 | 第23-27页 |
1、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 第23-24页 |
2、"研讨与练习"设置的问题意识增强,体现了质疑发问精神 | 第24-25页 |
3、"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话语风格发生变化,更有益于学生和文本对话 | 第25-26页 |
4、重视拓展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研讨与练习"的不足之处 | 第27-30页 |
1、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考察 | 第27-28页 |
2、"研讨与练习"可操作性不强 | 第28-29页 |
3、"研讨与练习"没有真正发挥练习的作用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对"研讨与练习"设置和使用的建议 | 第30-43页 |
第一节 作为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38页 |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 第30-31页 |
2、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并重 | 第31-33页 |
3、循序渐进,加强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 | 第33-35页 |
4、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趣味性 | 第35-36页 |
5、多留"未定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第36-37页 |
6、对不同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进行有特色的设置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作为学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 第38-40页 |
1、提高学生对"研讨与练习"的认识,引起足够重视 | 第38页 |
2、学生应做到切实去"练习" | 第38-40页 |
第三节 作为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0-43页 |
1、要转变教学观念 | 第40页 |
2、精心研究"研讨与练习",注意具体实施方法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