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方言修辞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言 | 第8-15页 |
一、方言修辞的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方言修辞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本文特点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兴化方言概况 | 第12-15页 |
(一) 兴化地理概况 | 第12-13页 |
(二) 兴化方言内部差异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兴化方言语音修辞研究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兴化方言音韵特征影响修辞 | 第15-21页 |
一、兴化方言声韵调及特点 | 第15-18页 |
(一) 声母方面 | 第15-17页 |
(二) 韵母方面 | 第17-18页 |
(三) 声调方面 | 第18页 |
二、兴化方言音韵特征影响修辞手法 | 第18-21页 |
(一) 双声、叠韵形成的条件差异 | 第19页 |
(二) 押韵形成的条件差异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兴化方言语音表义手段影响修辞 | 第21-26页 |
一、变读影响修辞 | 第22-23页 |
(一) 表达情感色彩 | 第22页 |
(二) 体现风格色彩 | 第22-23页 |
二、谐音影响修辞 | 第23-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兴化方言词汇修辞研究 | 第27-51页 |
第一节 兴化方言词语的派生义影响修辞 | 第27-36页 |
一、兴化方言词语派生义 | 第28-30页 |
(一) 词语的比喻义 | 第28-29页 |
(二) 词语的引申义 | 第29-30页 |
(三) 词语的借代义 | 第30页 |
二、词语派生义影响修辞 | 第30-36页 |
(一) 形成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 | 第31-33页 |
(二) 形成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 | 第33-35页 |
(三) 形成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兴化方言词语的附加意义影响修辞 | 第36-42页 |
一、情感色彩的词语影响修辞 | 第37-38页 |
二、讳饰功能的词语影响修辞 | 第38-39页 |
三、形象色彩的词语影响修辞 | 第39-42页 |
(一) 形态色彩的词语 | 第39-40页 |
(二) 动态色彩的词语 | 第40-41页 |
(三) 感觉色彩的词语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兴化方言熟语影响修辞 | 第42-50页 |
一、兴化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 | 第42-45页 |
(一) 比喻 | 第42-43页 |
(二) 夸张 | 第43页 |
(三) 对偶 | 第43-44页 |
(四) 对比 | 第44页 |
(五) 借代 | 第44页 |
(六) 比拟 | 第44-45页 |
(七) 双关 | 第45页 |
二、兴化方言熟语修辞的文化蕴涵 | 第45-47页 |
(一) 物质文化 | 第45-46页 |
(二) 人文精神 | 第46-47页 |
三、兴化方言熟语的修辞功用 | 第47-50页 |
(一) 惯用语的修辞功能 | 第47-48页 |
(二) 歇后语的修辞功能 | 第48-49页 |
(三) 俗语、谚语的修辞功能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兴化方言语法修辞研究 | 第51-62页 |
第一节 兴化方言词形变化影响修辞 | 第51-55页 |
一、加缀影响修辞 | 第51-54页 |
(一) 词缀表小义和程度 | 第51-53页 |
(二) 词缀表达情感色彩 | 第53-54页 |
二、重叠影响修辞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兴化方言语法单位影响修辞 | 第55-60页 |
一、词类影响修辞 | 第55-58页 |
(一) 副词表情感色彩 | 第55-57页 |
(二) 语气词表情感色彩 | 第57-58页 |
二、句子影响修辞 | 第58-60页 |
(一) 固定格式的修辞作用 | 第59页 |
(二) 被动句的修辞作用 | 第59-60页 |
(三) 比较句的修辞作用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