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宫廷音乐机构的形成与变迁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8页 |
四、本文的结构 | 第8-11页 |
第一章 朝鲜宫廷音乐机构之溯源 | 第11-29页 |
第一节 统一新罗时期的音乐机构 | 第12-20页 |
一、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音乐机构——音声署 | 第12-13页 |
二、音声署探源 | 第13-20页 |
1, 由“音声人”探“音声署” | 第13-16页 |
2, 音声署内部乐官的源头 | 第16-20页 |
三、小结 | 第20页 |
第二节 高丽时期音乐机构的发展 | 第20-29页 |
一、大乐署与音声署之比较 | 第21-22页 |
1, 机构名称及内部乐官变化 | 第21-22页 |
2, 机构的复杂化 | 第22页 |
二、高丽大乐署与唐宋音乐机构的关系 | 第22-25页 |
1,“大乐署”的由来 | 第22-23页 |
2, 内部乐官 | 第23-25页 |
三、机构复杂化 | 第25-26页 |
四、上述现象根源剖析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李朝初期的五所音乐机构 | 第29-46页 |
第一节 典乐署 | 第29-33页 |
一、典乐署在李朝的发展状况 | 第29-32页 |
1, 乐官制度 | 第29-31页 |
2, 乐工制度 | 第31页 |
3, 典乐署的功能 | 第31-32页 |
二、与高丽大乐署之比较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雅乐署 | 第33-37页 |
一、雅乐的传入及雅乐署的产生 | 第34页 |
二、雅乐的发展及雅乐署内部乐官的变迁 | 第34-35页 |
三、雅乐署与典乐署内部乐官设置的分离 | 第35-37页 |
四、小结 | 第37页 |
第三节 乐学与惯习都监 | 第37-44页 |
一、乐学中乐官的历史变迁 | 第38-39页 |
二、惯习都监中乐官的历史变迁 | 第39-40页 |
三、乐学机构的功能 | 第40-42页 |
四、惯习都监的功能 | 第42页 |
五、与唐音乐机构之比较 | 第42-44页 |
六、根源分析 | 第44页 |
第四节 奉常寺 | 第44-46页 |
一、奉常寺简介 | 第44-45页 |
二、奉常寺与雅乐署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李朝中后期音乐机构的合流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掌乐院的形成 | 第46-51页 |
一、掌乐署 | 第47-48页 |
二、乐学都监 | 第48页 |
三、掌乐院 | 第48-49页 |
四、机构合流根源剖析 | 第49-51页 |
1, 统治者的态度——世宗、世祖对音乐的重视 | 第49-50页 |
2, 从机构本身来看合流的合理性、必然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掌乐院的活动范围 | 第51-54页 |
一、雅乐活动 | 第51-52页 |
二、俗乐活动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掌乐院的衰落与重建 | 第54-56页 |
一、掌乐院的衰落 | 第54-55页 |
二、掌乐院的重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古代朝鲜宫廷音乐机构形成与变迁的思考 | 第56-61页 |
第一节 古代朝鲜宫廷音乐机构的形成变迁过程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古代朝鲜宫廷音乐机构形成与变迁的思考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