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的内容 | 第8页 |
(三) 研究的现状 | 第8-10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一、敬谦原则的历史发展 | 第12-21页 |
(一) 敬谦原则的规定性 | 第12-13页 |
(二) 敬谦原则的形成 | 第13-18页 |
1、“敬”的涵义 | 第14-16页 |
2、“谦”的涵义 | 第16-17页 |
3、敬谦原则体现“敬”与“谦”的和谐关系 | 第17-18页 |
(三) 敬谦原则的演变 | 第18-21页 |
二、汉语称谓使用中敬谦原则与等差原则、情感原则的联系和区别 | 第21-29页 |
(一) 三大原则的自身内涵 | 第21页 |
(二) 三大原则的关联 | 第21-26页 |
(三) 三大原则在称谓使用中的语义作用 | 第26-29页 |
三、敬谦原则在汉语称谓中的运用 | 第29-40页 |
(一) 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 第29-34页 |
(二) 特殊背景下的运用 | 第34-38页 |
(三) 特定关系的使用影响 | 第38-40页 |
四、敬谦原则的文化内涵 | 第40-46页 |
(一)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 | 第40-43页 |
(二) “和为贵”与敬谦原则 | 第43-44页 |
(三) 敬谦原则的当代价值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